Alexa for Business將加入企業專用的技能。例如員工可聲控自己的Echo(或其他Alexa設備)撥打電話、檢視個人行事曆、待辦事項或設定提醒、查詢公司系統如Salesforce或人資系統Concur的資訊,或是控制公司共用設備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ivlb0e
Alexa for Business將加入企業專用的技能。例如員工可聲控自己的Echo(或其他Alexa設備)撥打電話、檢視個人行事曆、待辦事項或設定提醒、查詢公司系統如Salesforce或人資系統Concur的資訊,或是控制公司共用設備
繼金融業後,臺灣也有醫療業推出全臺第一個醫療聊天機器人(Chatbot),萬芳醫院今日(12/1)正式推出能結合AI醫療服務的聊天機器人,來幫助民眾快速掛號就診,並將這個聊天機器人取名為「萬小芳」,讓以後身體不適想要掛號的病患,即使人不用到現場,也能透過Line向它來尋問病情症狀,來給予看診的建議,也能提供掛號及看診諮詢的服務,之後也將加入個人健康檢驗結果,以及用藥查詢等服務。
這位擁有Q版可愛少女造型的聊天機器人「萬小芳」,是由萬芳醫院與HTC DeepQ健康醫療事業部門聯手打造的最新智慧醫療應用成果,並搭配常用Line通訊軟體對話框的方式,來提供看診病人掛號和其他醫療服務。
使用者目前已經能夠利用Chatbot來取得的醫療服務,共有6項,包括了該看哪一科、我要掛號、查詢/取消掛號、看診進度查詢、電話諮詢,以及個人掛號設定等服務。民眾可以在Line的服務選單上選擇想要使用的服務,之後就會由聊天機器人「萬小芳」,依據你提出的問題,來依序幫你解答。
以「該看哪一科」為例,可以透過Chatbot來幫忙身體不適的民眾,快速找到合適的看診科別,看病民眾可以依據自己的症狀來向它提出諮詢,可以文字方式敘述, 也能夠依人體部位的圖片,來圈選身體不適的地方,而依據你填寫的症狀或身體部位,之後還會做進一步的問診,像是詢問有無呼吸中止等,以了解詳細的身體症狀,進而依據你的症狀給予不同的診斷建議,例如掛哪一科別,也能提供線上掛號,使用者可以直接排訂適合的掛號日期來預約看診。
萬芳醫長連吉時表示,這次推出的聊天機器人「萬小芳」,將可以提供看病民眾全天24小時的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幫助就診病患可以更方便取得醫院的掛號及看診諮詢服務。他表示,未來更計畫將Chatbot功能更進一步擴展,來提高病人就診的便利性,包括能用來查詢個人健康檢驗的結果,及用藥資訊等,這也是萬芳醫院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一環。
萬芳醫院的醫療服務聊天機器人「萬小芳」,現在也已經推出上線,只要在Line加入朋友的頁面上搜尋「@ai.wfh」,即可開始啟用醫療聊天機器人服務,與「萬小芳」互動。
我們已經連續第3年在全快閃儲存陣列採購特輯中,介紹捷鼎國際(AccelStor)的NeoSapphire系列產品,如今,這系列國產儲存陣列也已走出早期的生澀,成長為功能完整的企業級儲存設備。
和我們前兩年採購特輯時的情況相比,現在捷鼎的NeoSapphire全快閃儲存陣列家族已有很大的擴展,目前包含了4個系列:入門級的NS系列、高階的P系列、具備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的H系列,以及用於擴充容量的J系列等4個系列。
若依照系統支援的主機端介面型式,NeoSapphire系列則可分為提供iSCSI與NAS應用的乙太網路機型,支援高性能運算(HPC)應用的InfiniBand機型,支援企業級SAN環境的FC與FC+乙太網路類型,以及支援12Gb SAS介面的擴充櫃等4種。
這次介紹的H710與H510兩款產品,是NeoSapphire家族中新的高可用性H系列,分別發表於今年8月與11月,都屬於NeoSapphire的第3世代機型,硬體核心採用較新穎的Broadwell-EP Xeon處理器,並將搭載捷鼎最新的3.0版系統軟體。
提供不同型式的雙節點組合
H710與H510是繼我們去年介紹的NS3706之後,捷鼎NeoSapphire系列的新一代高可用性機型,都提供雙節點高可用性架構,但採用不同方式來實現雙節點組態。
H510沿續了NS3706的型式,利用2U雙胞胎伺服器機箱(在2U空間內提供2個節點),訴求較高的效能密度;H710則採用2臺2U伺服器來組成雙節點,擁有較高的硬體規格,並提供外接JBOF擴充櫃能力,是目前NeoSapphire系列中,唯一可外接擴充容量的款式。
大幅強化的軟體功能
在系統軟體功能方面,在我們前兩年的採購特輯報導中,NeoSapphire系列的軟體功能比較簡單,當時的1.x版系統軟體只提供系統設定、監控管理,以及最基本的儲存空間配置設定等功能,缺乏額外的進階資料服務功能,這也對應用情境帶來了一些限制。
從2016年底發布的2.0版起,捷鼎便已陸續補齊了一系列資料服務軟體功能,包括快照、Clone與Thin Provisioning等,緊接著預定在年底發布的3.0版系統軟體,還將引進重複資料刪除等更多新功能。待更新到3.0版系統軟體後,NeoSapphire這個產品家族,便將具備企業級全快閃儲存陣列應有的完整軟體功能。
產品規格
●原 廠:捷鼎(02)7746-7616
●儲存容量:336臺SSD(H710), 24臺SSD(H510)
●儲存服務:Block(iSCSI,FC)
●主機端介面:16Gb FC,10GbE iSCSI
【註:規格與價格由廠商提供,因時有異動,正確資訊請洽廠商。】
NeoSapphire H系列硬體組態
如同捷鼎先前的NeoSapphire儲存陣列家族,H710與H510也是屬於軟體定義型式,以標準的伺服器搭配一般SATA SSD,加上專屬儲存軟體打而造成,兩款產品都屬於擁有高可用性功能的雙節點組態款式,主要差別在於效能等級與機箱形式不同。
H710的效能是60萬IOPS等級,每個節點搭載2顆14核心的Broadwell-EP Xeon E5處理器,且有外接JBOF擴充櫃的能力;H510是36萬IOPS等級,每個節點搭載2顆10核心的Broadwell-EP Xeon E5處理器,無外接擴充能力。
H710與H510都由2臺二路伺服器節點組成系統,其中H710是以2臺2U伺服器節點來組成HA架構,走的是高效能路線,每臺節點配備較高的硬體規格,I/O埠數量也多出一倍,但需占用至少4U空間;H510則以1臺內含2組節點的2U雙胞胎伺服器,來構成雙節點組態,走的是高效能密度路線,只需2U空間就能提供雙節點,但每個節點的規格相對較低。
儲存容量與Flash模組型式
H710與H510都採用2U/24Bay規格機箱,H710含有2組2U機箱,一共可提供48臺SSD,可選用1.92或3.84TB容量的SATA SSD,另可透過SAS介面外接J212或J214 JBOF擴充櫃,提供最大144或336臺SSD容量。H510則是2組節點共用同一機箱的24臺SSD,同樣使用1.92或3.84TB SATA SSD,沒有外接JBOF擴充櫃功能。
I/O傳輸埠配置
H710與H510的每組節點都配置3種I/O埠,包括管理用的管理埠、資料傳輸用的資料埠,以及節點間互連用的interlink埠與Heartbeat埠,另外H710還多了外接JBOF擴充櫃用的SAS埠。上圖為H510,每組節點含有1組GbE管理埠 1 ;1組GbE Heartbeat埠 2 ;1組56Gb infiniBand型式的interlink埠 3 ;還有4組資料傳輸用的16Gb FC埠 4 。
NeoSapphire系統管理與軟體功能
捷鼎NeoSapphire系列所使用的專屬儲存作業系統,採用了常見的Linux-based架構,底層是CentOS作業系統,在Linux-kernel中部署了捷鼎專屬FlexiRemap軟體的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抽象層,作為作業系統存取底層SSD的中介,並提供分散平行存取、RAID保護、損耗均衡等功能。軟體上層再透過NFS、CIFS/SMB等檔案存取協議,提供共享檔案服務,並透過iSCSI Target與FC Target功能,提供SAN區塊存取服務。
從我們開始接觸NeoSapphire這個系列產品起,捷鼎的作業系統軟體已經過3個世代的發展。最早的版本,只有最基本的儲存空間配置管理功能;2016年底發表的2.0版,補上了快照、Clone等資料保護功能;即將在2017年底發表的3.0版又新增重複資料刪除功能,成為功能完整的企業級儲存系統軟體,涵蓋了資料保護與資料縮減兩方面的應用功能。
系統管理介面也有改進,除了網頁控制臺外,捷鼎也提供嵌在vSphere Web Clinet中的plug-in介面。
結合儀表板的網頁式控制臺
NeoSapphire系列儲存陣列的日常操作,都是透過網頁控制臺來管理,捷鼎最新的3.0版系統軟體擁有改進的控制臺介面,儀表板配置更彈性,並能顯示更多資訊。
支援資料容量縮減功能
捷鼎在2.0版系統軟體引進了Thin Porvisioning與zero pages removal功能,後者可即時去除寫入資料中的空白區塊,節省儲存空間。到了3.0版系統,將新增後處理型式的重複資料刪除功能,進一步節省空間耗用。
提供多樣化的進階儲存資料服務
捷鼎的NeoSapphire系統軟體目前可提供快照、Clone等兩種本地端資料保護功能,針對跨異地端的資料保護,則有快照備份與遠端複製等兩種功能,在異地端建立資料複本。
美國美體CNBC.com周三報導芬蘭電信設備業者Nokia正在洽談收購Juniper,不過Nokia隨即出面否認。
周三CNBC.com引述消息人士報導,Nokia正在和美國網路及安全業者Juniper Networks洽談收購,金額高達160億美元。消息一出讓Juniper股價一度大漲18%。不過Nokia隨即發出聲明稿否認。Nokia聲明簡短指出,Nokia目前並未和 Juniper針對收購事宜進行洽談,之後也不準備做此提議。在Nokia之前,Juniper方面也以不回應市場傳言拒絕評論。而在聲明後,之前Juniper股價又回落到小漲2%。
Nokia原本即提供電信設備及手機,在2014年出售手機部門給了微軟後,該公司即專注於固網、無線、IP網路與通訊設備業務。去年Nokia才斥資166億美元買下對手廠商Alcatel-Lucent。
Juniper則是僅次於思科(Cisco) 的路由器、交換器、網路安全設備供應商。Nokia如果真的收購Juniper,將有助於強化它在網路設備市場上對抗思科及中國的華為的實力。
在消費市場方面,即使Nokia再度重回手機市場,但手機已經不再是Nokia的唯一營收來源;Nokia近年多方嘗試,包括收購法國健康量測設備商Withings投入穿戴消費電子及發展VR攝影機Ozo,不過今年因銷售不佳,Nokia今年10月也宣佈終止Ozo產品線。
位在日本岡山縣的西粟倉村,是一個人口約1,500人的小城鎮,其中森林佔了約95%的面積,而該地方政府正打算發起ICO(首次代幣眾籌),目的是促進這個小村莊的經濟發展、升級關鍵基礎建設,落實維護林業的「百年森林倡議」。西粟倉村正積極跟區塊鏈服務提供者接洽、籌備中。
目前仍還在規畫要用什麼方式進行,但是,根據外媒報導,他們不打算使用以太坊(Ethereum)或是Waves的平臺架構。ICO募來的錢,要用來升級村莊內的關鍵基礎建設。西粟倉村ICO一事,反映出日本政府在虛擬貨幣的政策的開放心態,正因為沒有明確的ICO監管法規,所以讓它有機會蓬勃。但是,西粟倉村的ICO若沒有成功的話,也還有其他配套措施,可能會跟中央政府請求協助,或是透過私人企業來挹注資金。
專攻物聯網應用的分散式帳本IOTA在11月29日宣布,成立IOTA資料市場(Data Marketplace),目前已經有超過20家廠商加入,更有幾家科技業龍頭,包括:微軟、富士通(Fujitsu)、思科(Cisco)及Samsung等企業,聯手打造一個安全交換資料的市場環境。IOTA共同創辦人David Sønstebø指出,資料市場的專案從2015年就開始了,目標是促進一個全然的去中心化資料市場,打破現有的資料孤島現象,要創造一個安全的市場,讓公司可以在當中買賣資料。
「資料(Data)是機器經濟、萬物串連的世界中,極為重要的元素之一。」David Sønstebø不斷強調,目前人類每天都會蒐集到海量數據,超過99%.都被浪費掉了。所有資料都應該要被妥善利用。IOTA的資料市場專案,就是當資料被放上IOTA的分散式帳本,或是任何可串連上區塊鏈網絡的節點,就代表著資料不能被竄改。而加入該專案的合作夥伴,如思科、福斯集團等,會將自家的資料提供出來,來活絡這個市場,讓企業或是單位間的資料流通非常的順暢。
強調沒有區塊、沒有鏈(Chain)的IOTA,使用Tangle架構作為底層帳本的IOTA,希望可以超越現有的區塊鏈痛點,成為物聯網背後的支撐架構。
印度最大的銀行,印度國家銀行(SBI,State Bank of India)打算下個月,要發表跟KYC(Know-Your-Customer)有關區塊鏈技術,以及智能合約的公測版(Beta)。負責SBI創新部門的Sudin Baraokar表示,這兩項開放公測的系統是由BankChain聯盟所開發的。而BankChain是由SBI領軍,在今年二月由27家銀行所成立,包含阿聯酋杜拜國家銀行、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CICI Bank)等。
Sudin Baraokar透露,智能合約將跟銀行內部流程有關,例如,保密協議,利用智能合約的方式來取代紙本簽名。他也指出,在BankChain中,大家共享技術專業、資源,這樣的方式讓SBI可以聚焦在找出解決方案中。今年五月份,BankChain也發表一個KYC平臺「ClearChain」。SBI也預計要在孟買打造一個創新中心,來研究區塊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
直播社交平臺Uplive日前宣布進軍區塊鏈領域,推出通用贈禮交易平臺「GIFTO」,要顛覆內容創作者的獲利方式。他們與跟全球知名的虛擬貨幣交易所Kyber Network和Binance合作,打造GIFTO,簡言之,就是虛擬禮物贈送平臺,要把直播中,粉絲送禮給直播主的盈利概念,應用到YouTube、Instagram 和 Facebook 等社交平臺上。
根據Uplive發布的消息指出,現今的內容創作者是仰賴大量粉絲所帶來的點月率和業配廣告作為收入。必須要成為頂尖或熱門的創作者才會有比較可觀的收入。Uplive因此選擇跨足區塊鏈領域,來解決這個問題。 Uplive暨GIFTO執行長田行智(Andy Tian)指出,GIFTO是基於Uplive 的經驗與區塊鏈結合成創新技術,希望替更多優秀的內容創作者提供更好的收入。在GIFTO上,除了內建的禮物外,粉絲還可以訂製專屬禮物,直播主也可以決定自己想收到什麼樣的禮物。
攝影;沈庭安
以臺灣鮮奶地圖打響名號的食品電商平臺奧丁丁市集,在11月22日宣布推出「OwlNest區塊鏈旅宿管理服務」系統,這是一套可管理飯店房間庫存與促銷方案的智能合約PMS系統(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還可整合到線上旅遊平臺OTA(Online Travel Agent),未來還計畫整合到飯店通路業者。台中港酒店、小南天生活輕旅是首波合作的旅宿業者,奧丁丁表示,已有上百家旅宿業者決定採用。
奧丁丁鎖定旅宿業者整合型PMS系統的需求,還增加了智能合約來管理訂單,並提供串接外部系統的功能。奧丁丁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謝宗翰指出,區塊鏈的不可竄改、保障安全與隱私的特性,應用在跨國的訂房銷售上,非常有益,可以避免竄改資料庫的問題,達到信任的目的。OwlNest利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約來定義商業邏輯,並將資料寫入以太坊的私有鏈中。
攝影;洪政偉
第二屆區塊鏈愛好者大會在11月23、24日登場,吸引約500人到場,有近50名的專家學者上臺分享應用經驗,希望可以將區塊鏈效應擴大。主辦單位之一的工研院產經中心主任蘇孟宗表示,跟去年的區塊鏈愛好者大會相較,今年多了很多產業的實地驗證。連兩天的下午,各自分出8個不同的產業子題,包括:內容存證、醫療照護、資產管理、代幣經濟、金融科技、開發平臺、責信稽核及共通環境,從多方角度探索區塊鏈技術。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秘書蔡志宏也與會。他表示,區塊鏈是很多領域在數位應用最一開始的核心技術,可以一路保護安全性。現階段雖然聚焦在虛擬貨幣、金融上,但蔡志宏直言,區塊鏈可應用的領域絕對不只在金融,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商業合約、健康醫療相關的資訊傳遞、授權等,都有很大的潛能。
※虛擬貨幣發行商Tether遭駭,價值3,100萬美元的虛擬貨幣被盜
※R3聯盟跟微軟合作,要拓展Corda的商業應用
※歐盟:區塊鏈有助於減少二手汽車里程表遭竄改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跟KyberNetwork合作,研究去中心化交易所
以多功能事務機設備較為人熟知的Ricoh,近年也推出不少影像顯示設備,除了我們曾經介紹過的投影機、視訊產品,其實他們還有商用互動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
事實上,Ricoh去年已推出主流、55吋的IWB-D5500互動電子白板,當時我們在介紹大型智慧電子白板應用趨勢時,也就報導過他們產品的應用面向,今年Ricoh更是開始積極擴大產品線,不僅在臺引進新一代產品,並提供更多尺寸規格產品,像是55吋的D5520、65吋的D6500,以及84吋的D8400(75吋產品除外),選擇性相當豐富。
以Ricoh全系列互動電子白板功能而言,主打企業會議、協同作業簡報與教育訓練應用,除了具有基本的電子白板功能,同時更強調產品本身的互動能力,像是具有獨特的多臺同步互動功能,而新一代產品則是在此基礎上,更強化硬體規格、手寫辨識與安全性。
與市面上多數電子白板相比,Ricoh現行產品的獨到之處,就是內建即時遠端資訊共用的協作功能。舉例來說,如果企業內部有4臺Ricoh電子白板設備,使用者在各自電子白板前,不僅是可以看到同一個畫面,多人的手寫內容也能即時同步分享,而不用擠在同一個電子白板前才能互動。而在新款產品當中,最多可支援20臺設備的連接,超越前代產品,而這樣的功能即便是視訊會議類型產品,也不多見。同時,還具備無紙化會議產品的同步功能,讓臺下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開啟瀏覽器輸入電子白板右上方所顯示的IP位址與PIN碼(以防止未經授權的使用),就能夠看到電子白板上的同樣畫面,而每臺電子白板最高可連接50臺終端裝置。
在電子白板使用上,Ricoh新一代產品更強調簡單易懂的使用者介面和圖示,可用隨附的電子筆或手指書寫,而使用者以握拳方式觸控畫面,則可當板擦功能使用,不像前代產品一定要搭配電子筆書寫,做出改善。既有手寫辨識轉換輸入字型的功能,同樣提供,如果辨識錯誤,只要對著輸入文字長按不放,可以跳出文字選單,提高易用性。
基本上,在Ricoh互動電子白板的標準功能中,當使用者開啟這臺互動電子白板的電源後,預設就是顯示電子白板模式,選單功能表位於畫面右側,介面下方並可滑動不同空白電子白板分頁。產品的顯示與連線方式也很多元,像是它的機身後方也有VGA、HDMI等影像連接埠,可連接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顯示於電子白板上,產品本身也具有子母畫面功能,另外也有提供IWB Remote Desktop軟體,透過網路連線方式,做到電子白板上回控電腦的畫面。或是,可以直接插入USB隨身碟將資訊匯入,這裡特別支援讀取匯入PDF、JPG、PowerPoint檔案,當使用者透過電子白板在文件上標注後,還能夠回存成原檔案格式,要將協作內容轉寄或列印也行。
至於硬體規格方面,Ricoh互動式電子白板的螢幕規格是Full HD(1920×1080)解析度,亮度為450 nits(尼特),可視角度為178度,具有防眩光特性,支援10點觸控。它本身是基於Windows系統打造,據了解,執行的是自家專屬應用程式,且不允許使用者任意安裝軟體,特別的是,新一代產品還新內建了MaAfee防毒軟體,增加安全防護力。
而在視訊會議的應用上,Ricoh新一代電子白板產品,可與自家P3500視訊會議設備搭配使用,並且,也能預先載入微軟通訊軟體Skype for Business,相關功能按鈕也整合在右側白板選單中,不像前代產品無法安裝任何第三方軟體。另外,這一批新產品還有不少增強的配備,像是開始內建喇叭與麥克風,無線網路模組也不像過往視為選購項目,直接內建。
隨著觸控與大尺寸面板的發展漸趨成熟,科技大廠開始推出整合性高的大螢幕會議工具與電子白板設備,像是微軟Surface Hub、Google Jamboard,就是近年頗受看好的商用、教育新利器,只可惜兩款產品仍未在臺上市。不過,其實市面上更早就已經有類似的產品,像是我們介紹過Ricoh、ViewSonic與捷達等設備廠商,就有提供,雖不像微軟與Google產品強調與自家一眾軟體服務的搭配應用,但也能對於一般商業會議、電話會議、協同作業簡報和教室訓練課程帶來幫助。
而Ricoh互動電子白板產品也很特別,帶來簡易的電子白板應用外,並提供不少的會議與協作相關的功能,像是支援20臺即時遠距操作,同時還具備無紙化會議產品的同步功能,讓臺下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就能看到電子白板上的同樣畫面,另外也可與自家P3500視訊會議設備搭配使用。
[embedded content]
產品資訊:
●原廠:Ricoh(02)2654-8000
●建議售價:廠商未提供
●螢幕尺寸:55吋、65吋與84吋
●螢幕解析度:1920 × 1080
●支援多點觸控:最多10點
●內建系統:Windows 10(主要執行Ricoh電子白板應用程式)
●影像輸入埠:Mini D-SUB 15pin、Displayport、HDMI、DVI-D【註:規格與價格由廠商提供,因時有異動,正確資訊請洽廠商】
Amazon周二(11/28)宣布,允許客戶直接存取AWS硬體的Amazon EC2裸機實例(Bare Metal Instance)進入公開預覽階段。
Amazon Web Services(AWS)服務自2006年上線以來未提供裸機服務,一直到去年與VMware的合作打破了這個慣例,雙方共同開發的VMware Cloud on AWS即是建立在AWS架構的裸機上,執行的是VMware的vSphere、VSAN與NSX,及其軟體定義資料中心(SDDC),等於是直接把VMware既有的軟體堆疊直接移植到AWS硬體上。
AWS宣傳長Jeff Barr表示,他們知道其他客戶也有同樣的裸機需求,企圖在不受虛擬化的干擾下,讓應用程式可受益於效能計數器或Intel VT等最低階的硬體功能,以存取最實際的資源,或是執行那些可於非虛擬化環境中運作的應用。
因此,AWS決定讓所有AWS客戶都享有與VMware一致的裸機存取能力,於EC2中推出i3.metal裸機實例,允許用戶的作業系統直接在硬體上執行,同時還能享受雲端的所有好處。
i3.metal的裸機規格為兩顆時脈為2.3 GHz的Intel Xeon E5-2686 v4處理器,總計有36個超執行緒核心,512GB的記憶體、15.2TB的NVMe固態硬碟,以及25 Gbps的ENA增強型網路。
這些裸機實例除了可使用Elastic Load Balancing負載平衡、Auto Scaling自動縮放、Amazon CloudWatch雲端監控與Auto Recovery自動復原等功能之外,也能存取資料庫、IoT、分析、AI或安全等全方位的AWS服務。
英特爾(Intel)於本周三(11/29)在2017年洛杉磯汽車展(LA Auto Show)上宣布,和華納兄弟(Warner Bros.)合作,共同研發自駕車沉浸式影音娛樂體驗,將以往自駕車交通方式的討論焦點,轉移到自駕車車艙空間上。
英特爾執行長Brian Krzanich表示,隨著自駕車技術發展逐漸成熟,且開始上路測試,我們必須開始把汽車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消費空間。
而英特爾和華納兄弟的合作,除了將在自駕車內提供電影、電視、遊戲等內容之外,也將以自駕車車艙內沉浸式體驗為主,如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體驗,並著重於自駕車乘客間的互動,以及在自動駕駛模式時,乘客會如何打發時間等方面,來設計自駕車沉浸式體驗。
此外,英特爾和Mobileye也發表了責任靈敏安全性(Responsibility-Sensitive Safety)數學模型,用來避免自駕車系統發出導致事故的指令,以確保自駕車安全性。
Amazon於本周三(11/29)發表了Amazon Neptune圖形資料庫服務,同時揭露Amazon Aurora與Amazon DynamoDB兩大資料庫服務的新功能,前者新增無伺服器(Serverless)部署選項,後者提供Global Tables功能,可就近存取AWS區域的資料。
圖形資料庫(Graph Database)可用來存放節點,以及連結這些節點的邊,節點與邊都可有各自的屬性,這類的資料庫通常用來存放有關係或脈絡的資料,例如社交媒體網路、推薦引擎、行車路線、物流、診斷、詐欺偵測,或是基因體定序等。
舉例來說,當開發人員想在社交程式中提供一個新聞摘要功能時,會想要優先顯示最受使用者的親友所青睞的新聞,Amazon Neptune即可有效地儲存與引導這些高度相關的資料,並可在毫秒的延遲內查詢數十億種關係。
Amazon Neptune的查詢處理引擎已針對Property Graph與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及兩個熱門的圖形模型最佳化,讓開發人員可根據需求選用。
AWS re:Invent 2017中Amazon Neptune介紹片段:(來源AWS)
[embedded content]
而尚處預覽階段的Amazon Aurora Serverless則適用於那些難以配置或管理資料庫容量的應用,它可根據應用程式的任務自動地啟用、縮放或關閉,客戶只需經由AWS管理主控台建立一個終端,設定應用程式所需的最大與最小容量,其它的事就交由Amazon Aurora處理。
因此,舉凡那些難以預測、斷斷續續或是只有周期性使用的應用,都可選擇Amazon Aurora Serverless服務。
至於Amazon DynamoDB的Global Tables功能則提供跨區域的多Master能力,它所建立的表格會自動複製到2個或多個AWS區域,於是,不管是北美、歐洲或亞洲的行動程式用戶都可就近存取附近的AWS區域的資料,帶來相同的程式快速回應經驗,而毋須撰寫複雜的故障轉移程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市場調查機構IDC今日(11/30)針對臺灣搶先發布了2018年臺灣ICT市場10大科技關鍵趨勢預測,今年在金融科技爆紅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以及人工智慧AI同樣上榜,將繼續成為明年臺灣企業技術投資的一大重點,IDC今年也首度將以就近運算為主的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列入明年的重要關鍵技術之一,成為企業未來採用公有雲以外的新選擇,甚至IDC也看好無人商業模式在臺灣的發展。
IDC每年底都會針對臺灣提出明年ICT市場發展的最新趨勢預測,今年也不例外。有別去年,IDC臺灣區研究總監江芳韻表示,以技術角度來看,企業主要的業務應用系統,將從後端,開始走向前端的邊緣裝置,包含雲端和AI等,都將開始走到更靠近用戶的Edge端,以帶來更多不同的產業應用,另從企業應用角度來看,企業也必須採用更積極的方式,來因應這些變化,包括了像是採用如區塊鏈、微服務、開放API等,來加速創新,而無人商店,也是因應這些新技術產生的一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
針對今年火紅的區塊鏈,IDC表示,目前臺灣在區塊鏈的發展上,多半還在摸索嘗試,還沒有走到實用的階段,包括在區塊鏈設計機制、商業模式,及社會接受度等,都還存在不少的挑戰需克服。不過IDC也看好區塊鏈的未來發展,IDC預估,今年臺灣金融業採用區塊鏈比例達到10~15%,明年也將可望繼續成長。隨著區塊鏈應用的起飛,IDC也預測,5年後,臺灣金融業採用比例將超過8成(85%),次高則是高科技製造業,預估將有6成的採用比例,將區塊鏈應用在供應鏈的管理上。
明年的IoT技術應用發展上,隨著今年臺灣主要電信商開始大力推動NB-IoT的商用服務,IDC的預估,今年臺灣IoT市場規模將可達到68.6億美元(含軟硬體、連接等支出),未來5年的複合成長率將達13.9%。IDC表示,明年也將有越來越多企業推出結合NB-IoT通訊技術的物聯網應用出現,特別是在公用事業(水電、瓦斯表等)、智慧醫療、智慧建築、智慧家庭等領域,IDC也預期,明年主要幾大電信業者,都將會採取異業結盟的方式,透過加訴更多合作夥伴,來建立起新的IoT平臺和生態系。
雖然雲端今年依然熱門,但IDC強調,明年的雲端服務應用環境將變得更多元,以滿足企業不同應用需求。而邊緣運算就是為了因應企業複雜應用環境而出現的新架構,今年也首次被IDC列入明年的重要關鍵技術趨勢之一。IDC表示,明年將會越來越多的公有雲廠商,將自家雲服務應用環境,自雲端整套搬遷至靠近企業的機房附近,或直接就放在企業機房中,來提供就地型的公有雲服務(Cloud at the Edge),將能夠為企業未來朝向數位轉型時,可以採用公有雲之外的另一種新選擇。
隨著雲端服務模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雲端應用都可以跑在Edge端,也將使得原來在雲端執行上的AI,開始可以像在智慧手機等小型終端裝置上來執行,讓AI應用可以更精準即時。IDC就預期,明年也將看到越來越多的行動裝置,開始內建AI功能,包括了用於語音助理、智慧攝影、連線優化、及個資保護等。IDC也預估,到了2020年,臺灣將有超過1/4的企業用App,將具備有AI功能,包括了在視覺運算、深度認知以及擴增實境AR方面的應用上。
IDC也看好無人商業模式在臺灣的發展,不只是用於零售業的無人商店,甚至IDC預測,臺灣銀行業明年將開始朝向無人銀行來發展,像是透過結合理財機器人的方式,可以在銀行行員下班後繼續提供顧客服務,另外製造業也將同樣開始朝向無人工廠發展。
雖VMware vSphere仍穩坐伺服器虛擬化龍頭,但是二當家微軟不時也搬出新策略搶占VMware既有企業用戶,像是去年8月,微軟就發布免費升級Windows Server 2016計畫,在2016至9月至2017年6月間,只要從vSphere轉為使用Hyper-V,可以免費使用Windows Server 2016作業系統。
近日微軟則是祭出新手段,推出免費搬遷服務Azure Migrate,協助企業將vSphere環境搬上雲端。同時微軟也推出VMware virtualization on Azure預覽活動,提供裸機環境,讓企業將VMware環境移植到Azure硬體平臺上運作。在微軟推出上述解決方案後,VMware雲端服務事業部產品開發資深副總裁Ajay Patel也做出回應,表示VMware並未參與此解決方案的開發,也未經過VMware認證。因此,VMware並不建議既有用戶使用。
而VMware臺灣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吳子強表示:「目前臺灣VMware並沒有收到相關的企業用戶詢問微軟所推出的解決方案。」
兩大理由不支持VMware用戶採用
而吳子強提出了兩大理由,說明VMware不支持既有用戶使用微軟搬遷解決方案的原因。第一個理由是「VMware無法確認搬遷過程是否順利。」他表示,雖然微軟推出了Azure Migrate服務,讓vSphere可以搬遷至Azure環境,「但據我理解,這是微軟單方面所推出的解決方案」,VMware並沒有參與其中開發、規畫工作,也不清楚微軟這個搬遷工具的架構設計如何。因此,VMware並不確定在搬遷的過程中,微軟是否能確保這些VM正常運作,「可能搬遷過程中就會失敗。」
第二個理由,則是不確定vSphere在Azure環境運作的穩定度。吳子強表示,假若企業使用通過VMware認證硬體,在Azure環境執行vSphere,「從技術層面來說,也許並沒有相容性問題」,但是VMware並未參與相關計畫工作,因此不能確認VM運作是否穩定,「我認為,企業用戶並沒辦法感受到實際好處。」
不停機搬遷的技術門檻相當高
另外,搬遷工作並沒有想像中輕鬆,根據不同服務水準要求,也得規畫相異策略。例如,企業可以選擇下線搬遷,雖然技術門檻較低,但是會造成服務中斷。若企業要求不停機搬遷,「技術門檻就相當高」,吳子強表示,服務不中斷的搬遷工作,最難的問題在於,如何解決網路連線不中斷,「延遲性跟頻寬都還是次要問題。」
吳子強舉例,像是銀行所提供的網路銀行服務,當使用者存取該服務時,必須得固定的IP存取服務,但是搬遷至公有雲資料中心,該服務也有另外一組獨特IP。在自家資料中心可以使用任意IP,只要內部服務不衝突即可,但是公有雲得要提供多租戶環境,很容易產生IP衝突問題。此外,他表示,目前大多網路架構仍採取實體網路,「網路連線問題成為即時搬遷VM中最大的挑戰。」
搬遷工作靠vMotion還不夠,搞定即時搬遷要靠網路虛擬化NSX
在去年10月時,VMware就已經宣布與AWS合作,推出VMware Cloud on AWS,讓企業可以在AWS公有雲環境中,使用vSphere私有雲環境,而這項服務,直到今年8月才正式落地。吳子強表示,AWS跟VMware合作許多,「原因就在於AWS了解VM環境搬遷的困難」。
而當中的關鍵,就是網路虛擬化技術NSX,「靠著NSX,才能打通即時搬遷的困難。」目前VMware既有可以搬遷的工具,除了VM遷移工具vMotion外,也可使用NSX。吳子強表示,僅靠vMotion搬遷VM到公有雲環境上運作,雖然可行,「但是企業得先提前在公有雲中完成環境建置」,將資料中心與公有雲環境間的資料鏈結層(Layer 2)打通,打造一個大型內部網路架構,才能使用vMotion。他認為,這樣的作法就比較類似傳統電信公司先劃分內部機房,讓企業用戶在機房內架構內網。
而吳子強表示,AWS選擇跟VMware合作,看上的核心技術就是NSX,「靠它才能完成不中斷服務的搬遷任務。」他解釋,傳統的網路結構很複雜,布建網路架構前,得要先切分網段,「這些操作都必須修改底層實體網路設備的組態設定。」而虛擬網路的好處在於,不需要修改底層網路,利用NSX做為虛擬路由器,讓企業在公有雲、私有雲都可以建構任意的網路環境、架構。
多租戶架構、計價方案都得解決才能讓服務上線
不僅如此,在解決網路連線的挑戰之後,想讓企業用戶可以使用新解決方案,AWS及VMware也得要更新多租戶架構及既有計價方式。吳子強表示,為了達到一定經濟規模,公雲廠商的內部系統架構得得要採取多租戶架構,「才能一套環境提供多家企業使用」,因此,VMware與AWS花費許多時間重新設計多租戶架構。他解釋,這是為大型公有雲業者特別規畫,「只有AWS這類有跨區資料中心的服務商,才會碰上這類問題。」
再者,第二個難題是設計新計價模式。原本既有AWS的計價方式,依據硬體規格、頻寬需求會有所差異,此模式與VMware有相當出入,「將公有雲及私有雲計價模式整合也得耗費許多功夫。」
VMware呼籲既有用戶使用VCPP計畫上公雲
目前VMware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已經有超過4,300個VMware Cloud供應商加入VMware Cloud供應商計畫(VCPP),而VCPP的前身,就是VMware過去提出的vCloud Air Network合作計畫(vCAN),讓這些合作夥伴可以提供月租模式的公有雲、混合雲服務。而VMware也呼籲,企業可以選擇通過VCPP計畫認證的夥伴,「這樣VMware才可以給予後續服務。」吳子強表示。
吳子強表示,VMware也歡迎微軟加入VCPP的計畫。他解釋,無論是大型雲服務廠商IBM、OVH,或是臺灣本地提供IDC服務的業者如數位通國際、遠傳電信,原先都有自家平臺。在加入VCPP後,除了自家既有的環境外,也另建置vSphere環境。例如,AWS的虛擬化技術是採用Xen,而VMware Cloud on AWS,除了Xen環境外,還能讓完整的SDDC架構在AWS環境上運作,「如果微軟未來願意加入VCPP計畫,VMware也願意全力支援。」吳子強表示。
【美國拉斯維加斯現場報導】人工智慧的應用當道,使用機器學習技術的機會跟著快速增長,許多雲端服務業者都在積極發展這樣的業務,而公有雲服務業者AWS在今年11月底舉行的re:Invent全球用戶大會上,新發表了多種機器學習相關的雲端服務項目。
在11月29日的主題演講當中,AWS執行長Andy Jassy針對機器學習平臺,首先宣布推出的服務是SageMaker,這是一套關於機器學習模型的建立、訓練與部署作業的雲端服務,由AWS全權管理,可協助應用程式的開發者,將發展機器學習環境所需的多項繁複操作,變得更容易。
第二項關於機器學習的發布,出乎眾人意外地,竟是一臺具有WI-Fi無線上網能力、內建深度學習的視訊攝影機DeepLens,令全場與會者為之震驚,這是用來協助開發者設計深度學習應用的設備,並可用於人員的教育訓練,AWS人工智慧事業群總經理Matt Wood也在現場利用這臺設備,直接向全場觀眾展示辨識物件圖像與臉部情緒的能力,表現相當不錯。
Matt Wood也公布了DeepLens的售價是249美元,有意試用者,可參加re:Invent大會現場舉行的DeepLens工作坊,AWS也已經開放網站預購,可到amazon.com下單,預計在2018年初開始出貨。
除了SageMaker和DeepLens,在機器學習的應用服務上,AWS在圖像辨識與語音辨識的部分,也增加了新的解決方案。
在影像識別上,AWS先前就有Amazon Rekogntion,是針對圖片的搜尋、分析與組織,而在這次大會期間,他們宣布推出影片辨識服務Amazon Rekognition Video,以及可用來擷取(ingest)與儲存影片與聲音串流資料的服務Amazon Kinesis Video Streams。
而對於語音識別,AWS已經推出文字轉換語音的服務Amazon Polly,以及針對應用程式提供語言和文字交談介面的服務Amazon Lex,他們增設了語音辨識為文字的服務Amazon Transcribe,能夠翻譯多國語文的Amazon Translate,以及具備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的Amazon Comprehend。
若單就上述新增的圖像與語音識別雲端服務而言,其他公有雲服務業者都在先前已陸續提供,但AWS直到現在才開始推出,不免讓人好奇背後的考量。他們表示,是因為實際客戶的需求已經真正浮現出來,而決定提供這些類型的服務,若以用戶能夠使用的深度學習框架種類為例,AWS的環境可同時支援Apache MXNet、Caffe2、CNTK、PyTorch、TensorFlow、Theno、Torch,並且在深度學習的介面上,可支援2015年問世的Keras(能在TensorFlow、CNTK、Theano當中執行),以及由AWS與微軟在今年10月所共同推出的Gluon(Apache MXNet已涵蓋在內,微軟CNTK未來版本及更多深度學習框架也將納入)。
一名Twitter用戶在本周張貼了一個臉書(Facebook)畫面(下),顯示臉書要求他上傳自己的大頭照以驗明正身,臉書則已證實這的確是該站正在測試的機制。
a friend sent me this: Facebook is now locking users out of account features, then demanding that those users "verify" their account to get back in by scanning an image of their face. AN IMAGE OF THEIR FACE. http://pic.twitter.com/T4TIsJFxX8
— can Amy Goodman pls stop inviting Assange on thx (@flexlibris) 2017年11月28日
擷取該畫面的使用者表示,當臉書用戶的帳號被鎖住時,臉書就會要求該用戶上傳清楚的大頭照,以驗證其身分,若未通過審核,那麼臉書就會永遠移除該帳號。
臉書則向Wired證實了此事,坦承這是該站正在測試的自動化機制,主要是用來辨識於臉書從事各種可疑活動的帳號,例如建立帳號、傳送交友邀請,或是編輯廣告等行為,因此要求使用者上傳自己的大頭照來比對帳號上的照片,以證明該帳號的所有人是真實的。
除了照片之外,該機制也包含了其他可用來驗證用戶身分的方法,不過臉書並未透露其他方法有哪些。
設計軟體開發商Autodesk周二(11/28)宣布組織重整計畫,打算簡化組織並重新分配資源以聚焦於訂閱服務模式,準備裁撤1150個職缺,約佔該公司總人力的13%。
根據Autodesk截至今年10月底的2018財年第三季財報,該公司在第三季創下了5.15億美元的營收,每股虧損0.12美元。此一結果讓Autodesk昨天的股價狠狠下挫了15.86%,以109.34美元作收。
Autodesk目前在全球約有9000名員工,去年才資遣了925名員工,今年又裁撤1150名人力。
開發諸如AutoCAD等專業設計軟體的Autodesk過去主要銷售軟體授權,並於去年停止銷售單一軟體授權而全面進入訂閱模式。
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AA)的飛行員工會「聯合飛行員協會」(Allied Pilots Association,APA)本周二(11/28)指出,AA的飛行員排班系統在上周故障了,允許過多的機師在今年底的12月17日到12月31日之間排休,恐釀成此一期間的1.5萬個航班面臨無人可駕駛的窘況。
AA管理階層本周才發現此事,向飛行員說明這是系統的漏洞所造成,並針對受影響的航班提出了解決方案,由於該解決方案是由AA管理階層擅自決定,並未與APA協商,而讓APA出面指控AA的行為違反了該公司與飛行員之間的勞動合約。
根據Yahoo Finance的報導,AA的飛行員可利用Trip Trade行動程式來排班,只要航班亮綠燈就代表人力充足可以排休,若是亮紅燈便表示人力吃緊,不得排休,而上周所有的航班都顯示為綠燈,於是不少人都選擇了休假。
AA正在努力讓這些航班不要開天窗,並承諾會針對特定航班支付多出50%的時薪予飛行員,至於APA則是在爭取讓所有受影響航班的飛行員都享有同樣的待遇。
Amazon周三(11/29)推出了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 for Kubernetes(Amazon EKS)預覽版,開始於容器服務中支援Kubernetes容器調度工具,並發表無伺服器容器部署服務AWS Fargate。
由Google所開發並捐贈給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的Kubernetes已然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容器調度工具,包括Google、IBM及微軟等主要雲端服務業者皆已支援Kubernetes,CNCF的調查顯示,約有63%的Kubernetes任務是在AWS上執行,在用戶的呼聲下,Amazon終於在本周宣布支援Kubernetes。
AWS容器服務總經理Deepak Singh指出,Amazon EKS將讓開發人員可輕易管理AWS上的Kubernetes叢集,它採用開源的Kubernetes上游版本,因而可執行任何既有的外掛程式與工具,於Amazon EKS上運作的應用程式也相容於任何Kubernetes標準環境中所執行的應用,不論是就地部署的資料中心或公有雲,這使得用戶完全不必變更程式碼就能將Kubernetes應用移植到Amazon EKS。
此外,Amazon EKS可於3個AWS可得區域以3個Master自動執行Kubernetes,藉由多重區域架構來預防單一節點的故障。它也能自動偵測與置換不良的Master,執行版本的自動更新與修補,或是整合其它的AWS服務。(來源:AWS)
同臺登場的AWS Fargate則是個無伺服器的容器服務,它與EC2(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雲端伺服器托管服務的作用很類似,只不過EC2提供的是虛擬機器,而AWS Fargate供應的則是容器,它讓用戶以容器作為基本的運算原型,而不必擔心底層實例的管理,用戶只需建置容器映像,指定CPU與記憶體需求,再定義網路與IAM(身分管理)政策即可。
左側為EC2的管理架構,右側則是AWS Fargate的容器架構:
此外,AWS Fargate亦允許用戶使用ECS(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上的原型、API與其它AWS服務。
AWS Fargate是針對容器所使用的資源來計價,目前僅於維吉尼亞北部區域推出,並預計在明年讓用戶也能以Amazon EKS於Fargate上啟用容器。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from http://ift.tt/2zVvmSU
Amazon於本周三(11/29)的「Amazon Web Services re:Invent」雲端運算年度社群大會上揭露了多項與物聯網(IoT)有關的服務,包括裝置管理服務AWS IoT Device Management、分析服務AWS IoT Analytics、安全服務AWS IoT Device Defender,以及IoT微控制器作業系統Amazon FreeRTOS。
大量IoT裝置管理的好幫手AWS IoT Device Management
有鑑於物聯網裝置經常牽涉到數百萬台或數千萬台裝置的部署,突顯了裝置管理能力的重要性,AWS IoT Device Management即可用來管理裝置從製造到除役的生命周期。(來源:AWS)
它提供許多可快速導入大量IoT裝置的配置樣版,包含裝置憑證與存取政策,也能建立IoT裝置的分級制度,以利索引及搜尋,亦配備監控及遠端管理功能。
IoT數據分析服務AWS IoT Analytics
AWS IoT Analytics則能分析自IoT裝置所蒐集的資料,藉由該服務還能處理訊息、蒐集、儲存或查詢大量的裝置資料,它整合Amazon Quicksight以將資料視覺化,也藉由整合Jupyter Notebooks執行更多的分析功能。
Amazon強調AWS IoT Analytics的設定非常簡單,且能透過AWS Command Line Interface、AWS IoT API、AWS SDK與AWS IoT Device SDK等多種管道存取,已於即日上線。
確保物聯網安全IoT Device Defender
Amazon亦發表了仍在開發中的IoT Device Defender,它屬於IoT裝置的安全服務,將能持續監控與裝置相關的政策及安全設定,可即時偵測不尋常的行為並發送警報,並具備可協助調查或緩解災情的工具,例如能重新啟動裝置、撤銷裝置權限,或是執行安全更新等。
微控制器作業系統Amazon FreeRTOS
至於Amazon FreeRTOS則是一專為微控制器設計的IoT作業系統,它奠基在開源的FreeRTOS嵌入裝置平台,並加上了Amazon所開發的安全、雲端連結及更新等函式庫。
FreeRTOS可以客製化軟體的組態:
Amazon FreeRTOS著眼於建立低耗電連網裝置的解決方案,並可保障資料與裝置連線的安全性,支援TI、Microchip、NXP Semiconductors及STMicroelectronics等不同品牌的晶片組,相關裝置可選擇是要連結AWS Cloud或AWS Greengrass。
Amazon於本周三(11/29)展開的「Amazon Web Services re:Invent」雲端運算年度社群大會上發表了一系列的人工智慧(AI)服務及產品,從機器學習Amazon SageMaker、即時影片分析Amazon Rekognition Video、即時翻譯Amazon Translate、語音轉文字Amazon Transcribe,以及內建AI能力的視訊攝影機AWS DeepLens等。
創建大量機器學習Amazon SageMaker
其中,Amazon SageMaker是個端對端的機器學習服務,允許資料科學家、開發人員或機器學習專家能夠快速地建置、訓練與代管大規模的機器學習模型,它由3大元件組成,分別是可供創作的Jupyter notebook、分散式的模型訓練,以及模型代管。(來源:Amazon)
使用者可先建立notebook實例,利用AWS的演算法來追蹤訓練任務,建立模型,再將這些由AWS代管的模型部署於終端。
大量影片內容管理的好幫手Amazon Rekognition Video
而Amazon Rekognition Video則為一影片分析服務,能夠用來分析儲存於S3上的大量影片,或是直播的串流影片。它與去年發表的Amazon Rekognition Image同樣都利用深度學習神經網路模型來分析內容,只不過一個分析的是圖像,一個則可分析即時影片。
Amazon Rekognition Video讓使用者可精確地偵測、追蹤、辨識與汲取影片中所出現的數千種物件或人臉,Amazon則強調它是全球首個可利用影片視覺、時間與動作脈絡來執行行為偵測與個人追蹤的影片分析服務,可提供更完整的影片解析能力,例如它能辨識影片中有個人、有輛車、有棵樹,並推斷那個人正往車輛跑去。
因此,未來不論是來自於手機、攝影機、IoT裝置或串流服務的影片都可藉由Amazon Rekognition Video來建立得以擴展且更精確的影片分析解決方案。
雲端的即時翻譯專家Amazon Translate
Amazon Translate為一即時的語言翻譯服務(下圖),現為預覽版,它可併入其它的AWS服務,例如結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的Amazon Polly服務來建立不同語言的應用,或是於Amazon S3中翻譯不同語言的文件,也能應用在AWS Elasticsearch中以不同語言進行搜尋,整合Amazon Lex以打造具備翻譯能力的聊天機器人,AWS Lambda用戶則能利用該服務來翻譯動態的網站內容。
此一翻譯服務將允許企業快速擴充產品及服務至不同的市場,或是轉換文件的語言,並汲取全球語言的資訊。
將語音轉為文字-Amazon Transcribe
至於Amazon Transcribe則是個自動語音辨識服務,能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同時允許開發人員將此一功能嵌入應用程式中。
Amazon認為,全球有愈來愈多的資料是以影片或語音格式儲存,Amazon Transcribe允許企業將這些多媒體資料轉換成方便利用的文字,它支援WAV、MP3及Flac等不同的語音格式,可用來分析儲存於S3的語音檔案,或是分析客戶的通話資料、自動建立字幕、根據內容執行目標式廣告,也能搜尋語音或影片內容。
目前的Amazon Transcribe API預覽版可將英文或西班牙文的語音轉換成文字。
具備AI的視訊攝影機-AWS DeepLens
AWS DeepLens(下圖)是Amazon昨天發表的唯一一款硬體,它是個內建AI能力的視訊攝影機,搭載擁有100 GLOPS運算能力的Intel Atom處理器,400萬畫素的鏡頭可捕捉1080P的影片,並嵌有麥克風,每秒可執行數十張畫面,具備Wi-Fi、USB及micro HDMI傳輸埠,內建8GB的記憶體空間以供用戶預載模型與程式。
AWS DeepLens執行Ubuntu 16.04平台,也預載了Greengrass Core與MXNet。當中的Greengrass是個可將AWS雲端能力延伸到區域裝置的軟體,MXNet則為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亦支援TensorFlow與Caffe2等其他框架。
開發人員除了可自行打造在AWS DeepLens上的應用程式之外,也能藉由AWS所提供的7種模型加強應用程式的能力(下圖),涵蓋行動辨識模型、貓/狗辨識模型、人臉偵測模型及物件偵測模型等,AWS亦承諾會持續強化模型訓練,以創造更好的偵測與辨識能力。
AWS DeepLens可匯入於Amazon SageMaker中訓練的模型,還能藉由Amazon Kinesis Video Streams將影像串流回AWS,再利用Amazon Rekognition Video執行影像分析,同時也能連結其他的AWS服務。
AWS DeepLens即日起開放預購,售價為249美元,但得要等到明年4月才開始出貨。
AWS「Amazon Web Services re:Invent」影片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