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iThome 新聞 SK Telecom測試全球首個自駕車5G平台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韓國SK Telecom和韓國運輸安全署趕在年前宣佈在一座為推動自駕車發展而建設的K-City完成了5G通訊基礎架構。 

SKT這項基礎架構包含5G網路及控制中心,5G網路下載速度高達20 Gbps,可以在0.4秒內下載一部1GB影片,而通訊控制中心在不到0.001秒即可將資料傳送到測試的車輛中。此外還有一張3D高畫質地圖,其精確度在誤差小於20公分內。 

雙方表示該5G基礎架構建立3個月內即達成上述目標。在K-City內部署了最新的5G技術,包括5G虛擬化、波束成型(Beamforming)及波束追蹤(Beamtracking)技術,不論是有線或無線裝置都將連結5G網路。 

SKT表示,K-City測試將可扮演5G自駕車的基地,讓韓國國內企業得以測試5G自駕車技術。K-City位於首爾南方的華城市,佔地36.3萬平方公尺,2017年11月正式啟用。它具備真實道路條件的測試車道,像是校區及公車專用道。K-City也是全球第一座搭載5G技術的自駕車市鎮。 

韓國政府大力推動5G及自駕車發展,預計2018年2月的平昌冬季奧運前率先啟動5G網路商轉,並且啟動投資計畫,預計2020年推出商業化的Level 3自駕車。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w9Mvk










iThome 新聞 2018年 IT人必看12趨勢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AI浪潮席捲全世界,科技龍頭更帶頭力推,要讓AI普及化,但新一波技術變革和產業趨勢正在醞釀,IT架構和企業營運都將面臨新考驗,尤其這12項關鍵趨勢,IT人一定要知道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ugguS










iThome 新聞 CIO,是時候該有AI-First戰略了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如果要選出科技圈的年度一字,今年毫無疑問一定是「AI」。AI席捲全球,科技大廠,各國政府都紛紛主推AI,連中區國稅局都推出聊天機器人AI小吉,這也是運用AI領域的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才能實現的泛AI應用。

不過,AI早在2016年就聲勢大漲,拜Google、蘋果等消費產品龍頭的力拱,AI從科幻小說領域,走進了生活世界,成了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服務幕後技術。

儘管,AI浪潮繼續襲來,但2017年這波AI浪潮,和2016年的AI浪潮有很大的不同,不只衝擊科技大廠,而甚至蔓延到更多產業。尤其AI工具的門檻不再高不可攀,積極的企業不用受限於工具門檻,也開始能專注於思考自己的AI應用,或用AI來改善、改造自家業務或產線。

2年前,AI大多仍是科技大廠才能靈活揮舞的大刀,只有科技巨頭如Google、蘋果、臉書、微軟、百度等,或是大型跨國企業,才有資源或有能力來實現AI、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的應用。多家科技龍頭,也在這兩年,紛紛調整戰略,從過去的Cloud-First、Mobile-First,轉而採取AI-First的戰略。

Google執行長Sundar Pichai在2016年中就強調,Google將從Mobile-First轉向AI First戰略的重要性,甚至隔年I/O大會上,他強調,未來10年,Google就是要打造出AI First世界。也就是要讓AI應用走進日常生活。

AI走近日常生活,另一個類似的概念就是AI民主化(Democratized AI),要讓AI成為人人可用的技術。不只Google,微軟也早在2016年10月就喊出同樣的概念。

不論Google、微軟、IBM或臉書,為了推廣AI的普及,打從2015年下半年起,陸續開源釋出了自家各種不同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框架,Google的TensorFlow 更成了GitHub上最受歡迎的開源專案。

儘管科技大廠力推,關鍵技術免費開源,但在2016年之前,AI仍是一個門檻不低的技術,缺乏指標性的平臺式或工具式軟體、產品,直到2017年,AI民主化的進展,才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Chatbot的崛起,將AI浪潮推進了大量仰賴人力為主的服務業、金融業,Google、蘋果開始將AI技術整合到手機作業系統中,甚至成為手機上的硬體功能,如iPhone X的臉部辨識Face ID,讓AI成了消費市場隨手可得的基本必備功能,任何行動App,想要趕上科技潮流,就非支援不可。

AWS在2017年底大會發表的一系列AI產品和服務,更是深化AI民主化的關鍵一擊,不論是可以輕易訓練複雜機器學習模型的SageMaker工具,或是自然語言理解、影片分析、語音辨識、語言即時翻譯等AI基礎功能的雲端服務,甚至還推出了一款深度學習攝影機DeepLens,

AWS希望透過這些基礎元件的提供,讓開發者可以像拼積木般的快速組合出一套自己需要的深度學習應用。AI技術,在2017年,真的變成了唾手可得的工具。

當AI不再只是少數科技大廠才有能力運用的技術,而是人人可用的工具,對CIO而言,新的2018年,你的挑戰不只是熟悉這些工具或平臺就夠,而是到了應該自問,企業該不該擁抱AI-First戰略的時候了。

 相關報導 

臺灣人工智慧的困局,真的無解嗎?

理財機器人來了

AI 100 (下)

AI 100(上)

企業Chatbot新機會

英特爾AI四大策略徹底解析

富士通AI新戰略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BdJ18










iThome 新聞 【針對電子郵件與網頁的內容,過濾潛藏的危機 】內容安全是上網防護的核心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在網路流量的過濾之後,企業針對上網的內容,也需要進一步的透視,減少員工經由收發電子郵件、瀏覽網頁等情況下,遭到有心人士下手,發動勒索軟體攻擊的機會。

雖然,現在新的次世代防火牆和UTM設備,基本上也具備了檢視網路第7層的能力,然而,這類產品仍以流量的初步過濾為主要功能,由於電子郵件是重要的溝通管道,郵件安全性便成為建置防火牆設備之後,企業首要強化保護的目標。另外,由於上網也很有可能遇到內含惡意軟體的網頁,因此網頁瀏覽的安全性,企業同樣要加以保護。

保護郵件安全是當務之急

在公司裡面,員工未必能受允許瀏覽網頁,但幾乎都會使用電子郵件信箱。而對於這種類型的防護措施中,我們這次徵詢相關資安廠商時,有許多國產品牌,都積極回覆產品如何回應勒索軟體攻擊,當中包含了基點資訊、網擎資訊、中華數位,以及趨勢科技等。

在這些品牌的郵件閘道設備裡面,針對勒索軟體威脅的進階偵測,我們看到基點資訊的Secure Email Gateway,最為突出,在防毒引擎和垃圾信過濾之外,對於疑似APT攻擊的惡意軟體和釣魚網址,內建相關措施,包含網址的黑白名單比對,並與CelloCloud結合,運用其中的威脅情資,以及沙箱進階掃描。

而對於進階威脅的偵測,中華數位在他們發展的Spam SQR,則是能夠將郵件附檔,交由McAfee Advanced Threat Defense分析;而趨勢科技的InterScan Messaging Security Virtual Appliance,能搭配同廠牌的Deep Discovery Analyzer,共同運作。至於網擎資訊的MailGates,目前尚未提供沙箱進階檢測機制,但已經著手規畫在2018年第1季,推出可選購的動態沙箱功能模組。

在國產解決方案之外,還有像是Forcepoint、Cisco,以及Fortinet等外商,也提供電子郵件內容檢測的產品。此外,訴求針對進階持續性攻擊,像是AhnLab、Cisco、CloudCoffer 、FireEye系列、Verint,以及趨勢科技的解決方案,同樣可對於電子郵件提供防護。

針對郵件附檔清洗的新興機制

在前述的郵件安全閘道中,由於主要的防護機制,多以垃圾信、掃描附件病毒的方式進行,對於進階威脅的檢測,缺乏像是端點防護的行為分析機制,而是交由沙箱觸發,但許多駭客透過環境偵測機制,迴避這種型態的檢查,勒索軟體一旦發現處於沙箱環境時,就不會發作。因此,有廠商提供檔案消毒的技術,拆解電子郵件的附件,移除有問題的內容後,再將附件提供給使用者。

目前提供這樣產品的廠商並不多,Opswat與Votiro兩者的解決方案,都有代理商引進,而在檢測電子郵件內容的解決方案之外,也在不同的應用上推出保護措施,像是對於端點電腦的外接式儲存裝置提供軟體,或是以API等方式,消毒應用系統收到的檔案。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這樣的產品能處理的檔案,包含了常見的Office文件、圖片、ZIP壓縮檔案等,並非對於所有檔案類型都適用。而且,這種型態的郵件消毒閘道解決方案,仍是訴求輔助郵件安全閘道的不足,不代表採用後,企業就能完全取代郵件安全閘道。

維護網頁瀏覽安全之餘,也要能解讀使用者上網行為

現在企業的電腦執行許多工作時,都要上網,因此,網頁瀏覽防護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不過,這個領域的國產產品並不多,我們這次詢問到的廠商,僅有利基網路和趨勢科技推出相關設備。

在利基網路推出的網頁安全閘道設備InstantCheck當中,而對於偵測進階惡意軟體的沙箱,InstantCheck設備尚未提供相關措施,但廠商已規畫在2018年2月,推出InstantTrace雲端沙箱服務。

相較於實體設備的InstantCheck,趨勢科技的Interscan Web Security Virtual Appliance,則適用於虛擬化環境部署。

至於國外產品的部分,在我們徵詢勒索軟體防護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有Citrix 、McAfee、Forcepoint、Symantec,以及F5等公司,表示能夠在網頁安全閘道的部分,提供防護。

而且,除了透過沙箱提供進階分析機制外,也開始有廠商結合使用者行為分析(UEBA)機制,進一步解讀上網行為。像是Citrix的NetScaler Secure Web Gateway ,能搭配使用者上網行為分析系統,進階分析勒索軟體潛入的蹤跡;而若是想要針對使用者的上網行為加以分析,採用McAfee Web Gateway的企業也可將網頁安全閘道,連結McAfee的SIEM平臺Enterprise Security Manger,取得相關威脅的預警資訊。

 相關報導  防治勒索軟體解決方案大特輯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CipPYl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12:挖礦綁架】虛擬貨幣暴漲惹人眼紅,惡意挖礦綁架即將大爆發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在2017年虛擬貨幣的價值暴增,不論是一個比特幣創下可兌換1萬5千美元的天價,或者是門羅幣價值從原本13美元暴增到400美元,對於駭客而言,透過挖礦程式累積財富便成為駭客另類致富之道。

資安公司賽門鐵克就預估,除了虛擬貨幣價值暴增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用來暗中竊取使用者電腦運算資源的惡意挖礦程式數量,也從原先2016年的26款增加到2017年的35款,預計2018年這些惡意挖礦程式的數量也會大幅增加,這些都會造成使用者電腦運算資源成為駭客覬覦、可以暗中竊取得算力資源。

Coinhive推出網頁挖礦平臺,網站業者偷使用者算力當礦工

基於瀏覽器的挖礦程式Coinhive在2017年9月14日正式推出,透過將挖礦功能打包成JavaScript腳本程式,網站業者只要登入這個挖礦平臺Coinhive,並且在其網站上嵌入這個具有挖礦功能的腳本程式,所有瀏覽這個網站的使用者就成為網站業者的免費礦工,電腦處理器的運算資源都被用來開採門羅幣,而Coinhive則會依照每一個網站所貢獻的運算資源分配開採到的門羅幣。

根據Coinhive的統計,這個挖礦平臺上線第一天,每秒只有10萬次的挖礦雜湊運算(Hash)的API呼叫,但到了上線第8天,Coinhive平臺累積的挖礦雜湊運算呼叫次數,則暴增到每秒1,350萬次,更成為全球第六大虛擬貨幣門羅幣整體區塊雜湊值計算量的5%,同時連上Coinhive的WebSocket連線數更高達220萬個。如果預設每臺電腦用3個WebSocket連線數估計,至少有73萬臺電腦成為免費礦工。

根據資安公司趨勢科技的統計,全球每天至少增加300個藏有Coinhive挖礦程式的網站,甚至,超過95%以上的網站都沒有取得使用者的同意,偷偷利用使用者的運算資源挖礦。

例如,全球最大BT種子網站海盜灣在其首頁中,暗中嵌入Coinhive的挖礦程式且沒有告知使用者,這造成許多使用者在瀏覽海盜灣首頁時,處理器的使用率都會超過80%,直到分析網頁程式後才發現,原來海盜灣偷偷在首頁嵌入挖礦程式且沒有告知使用者,這也引發使用者的不滿與抱怨。

儘管Coinhive建議採用該公司挖礦服務的網站業者,應明白向使用者揭露挖礦意圖,但賽門鐵克觀察到,從海盜灣、Chrome擴充程式SafeBrowse、Android程式和其他數百個嵌入挖礦腳本程式的網站,都沒有告知使用者該網站其實有嵌入挖礦程式。

因為這種偷網站瀏覽者的電腦處理器運算能力挖礦的情況,從Coinhive推出挖礦平臺後,情況越來越普遍,甚至也成為黑色產業賺錢的工具之一,提供WordPress網站安全外掛程式的 Wordfence也提出警告,駭客正透過暴力破解法,以每小時攻擊19萬個WordPress網站的速度,企圖於被駭網站上嵌入門羅幣的採礦程式。

不只如此,像是趨勢科技日前也發現新的挖礦手法,駭客使用Digmine惡意挖礦程式,透過桌面版Facebook Messenger散布,它會傳送一個偽造的影片檔案,其實是個可執行的腳本程式,進駐使用者電腦之後,它會重新啟動Chrome,執行惡意的瀏覽器擴充程式,再自駭客所掌控的C&C伺服器上下載XMRig等其它元件。而XMRig為一專門用來開採門羅幣(Monero)的開源碼工具,可利用使用者的處理器資源來挖礦。

5億人的手機電腦被當成免費礦工,各方業者想方法封鎖

為了了解這種偷使用者算力當免費礦工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廣告過濾業者AdGuard也在2017年10月發表一份全球挖礦綁架的災情統計,掃描Alexa流量排名全球前10萬個網站,發現其中有220個網站嵌入至少一種以上的惡意挖礦的JavaScript腳本程式,除了Coinhive之外,還包括JSEcoin、CryptoLoot以及MineMyTraffic等挖礦腳本程式。

而這220個網站每個月有高達5億人次的瀏覽,也就是說,這5億人次的手機、電腦等,在知情或多數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度成為這些網站業者的免費礦工,而這些網站主要是電視電影的影音類網站(17.73%)和檔案分享類網站(17.73%),成人網站(10%),也有不到一成的網站是新聞網站(7.7%)。

而這些挖礦網站的來源國,將近2成(18.7%)是美國網站,其次是印度網站(13.4%)、俄羅斯網站(12.4%)和巴西網站(8.1%);臺灣的挖礦網站占全體挖礦網站的1.8%,比例不高,但全臺至少有4個網站內藏有挖礦程式,多以內容農場或成人網站為主。

為了遏止這種惡意挖礦的行為,企業用戶除了封鎖連回Coinhive的連線外,像是廣告過濾業者AdBlock Plus、AdGuard可以直接阻擋Coinhive的挖礦腳本程式,Chrome瀏覽器也有幾款專門封鎖挖礦程式的外掛,例如:AntiMiner、No Coin和MonerBlock等;而另外一個瀏覽器業者Opera更在最新版本中,阻擋內嵌加密貨幣採礦程式的網頁,廢止了加密貨幣挖礦的腳本程式,以防止採礦者侵入使用者裝置並利用系統資源。

不過,賽門鐵克也提出警告,雖然一般的廣告封鎖程式都已經可以防堵目前知名的Coinhive挖礦腳本程式,但因為虛擬貨幣價值攀升,成為網站業者另類取代網路廣告的收入來源,加上挖礦程式從2016年只有26款Android App暗藏挖礦程式,但到2017年已經增加到35款,成長比例超過3成,預計2018年這類挖礦程式數量會大幅增加,就可能會出現新一波的惡意挖礦潮。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qZLQa










iThome 新聞 ECMAScript 6相等演算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程式語言的相等性,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然而,也是開發者經常容易忽略的一環,在JavaScript中,相等性似乎是更少被提及的話題,一律使用===就能解決問題嗎?

就像在ECMAScript中,為了讓相等性的定義明確,而規範了SameValue與SameValueZero,與相等性有關的API,但是,你知道它們各自是使用哪個定義嗎?

抽象相等、嚴格相等

在JavaScript中,兩個值若要比較彼此是否相等,開發者熟悉的就是==與===運算,JavaScript是個十足的弱型別語言,許多情況下會自動型態轉換,這就使得==在相等判斷時,容易出現許多開發者難以掌握的狀況。

實際上,這個相等比較,被稱為抽象相等比較(Abstract Equality Comparison),而在ECMAScript 3中,有著長達22個步驟的雜亂判斷順序。

長久的經驗累積之下,JavaScript開發者通常都知道,在多數情況下,應該使用===,以嚴格的方式來比較兩值是否相等。

簡單來說,許多抽象相等比較,因自動型態轉換而結果為true的情況(例如null與undefined),在===中,會是false。而這在ECMAScript 3中,稱為嚴格相等比較(Strict Equality Comparison),規範中有13個步驟的判斷順序。

有趣的是,規格書中相等性比較的定義變化。在ECMAScript 5.1中,抽象相等比較看似只有10個步驟,實際上,是將ECMAScript 3的前13個步驟做個整理,使之納為第1個步驟的各個子步驟,嚴格相等比較也是類似地做了重新排版的動作,主要步驟縮減為7個。

仔細觀察ECMAScript 5.1,抽象相等比較在==兩邊的型態相同時,接下來的判斷,其實與嚴格相等比較是重疊的,因此在ECMAScript 6,抽象相等比較在==兩邊型態相同時,就直接告訴你看嚴格相等比較中定義的步驟了。

現在,問題來了,你知道Array的indexOf、lastIndexOf在比較值的時候,或者是switch的case比對之際,是採用哪一種類型的比較嗎?答案是嚴格相等比較。

SameValueZero演算

如果仔細看看嚴格相等比較的規範,會發現只要出現NaN,就會是false,即使是NaN === NaN也會是false,能判斷某值是不是NaN的函式為isNaN。不過,isNaN存在自動轉型問題而不怎麼可靠,例如isNaN('c')會是true,isNaN比較像是isNotaNumber的行為。而在ECMAScript 6中,有個Number.isNaN改善了這點,傳入NaN的話才會是true。

如果陣列包含NaN做為元素,那麼indexOf(NaN)找到得索引,或者是傳回-1呢?

由於採用嚴格相等比較,結果是會傳回-1的,同樣地,switch的case若試圖比對NaN,該比對案例是不可能被執行的。

在ECMAScript 6中,規範了SameValueZero演算,它與嚴格相等演算的差異在於,一開始採用了ReturnIfAbrupt(抽象相等演算一開始也是),簡單來說,比對的若不是個正常值就中止執行,另外,如果比較的兩個值是NaN,結果會是true,其他比對步驟與===相同。

ECMAScript 6所新增的Set與Map,就是採用SameValueZero演算,因此,Set中若已包含NaN,進一步add(NaN)的話,Set中還是只有一個NaN;要注意的是,Array的indexOf、lastIndexOf雖然採嚴格相等比較,然而,在ECMAScript 7新增的includes方法,卻是採用SameValueZero演算,這也使得同一個物件上,會有兩種相等比較的規格。

必須得留意的是,JavaScript的規格中,並沒有規範equals、hashCode之類在其他語言中常見的相等比較協定,因此,對於既有的Array或者是ECMAScript 6後的Set、Map,無法去判斷兩個物件的實質狀態是否相等。

在〈ECMAScript 6: maps and sets(https://goo.gl/ijyKYB)〉中,也提到這是特意的,因為JavaScript的特性易於變動,而一個可變物件在實作equals、hashCode之類協定時,往往容易出錯。

SameValue演算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過,實際在ECMAScript 5.1中,已經規範了SameValue演算,它將NaN的比對視為true,在ECMAScript 5.1中,實現SameValue演算的API有Object.is,而Object.is(NaN, NaN)會是true,另一重點就是Object.is(0, -0)會是false,其餘與嚴格相等比較相同。

也就是說,這個SameValue演算,與後來的SameValueZero演算之間,差別在於,後者將0與-0視為true。

同樣也採用SameValue演算的,還有ECMAScript 5.1的Object.defineProperty——如果物件特性透過Object.defineProperty,將之設為不可變動(immutable),那麼,試圖再由Object.defineProperty設為其他值,就會引發TypeError。

不過,若實際上Object.defineProperty時所設定的值,與原本的值相同,並不會引發TypeError,也就表示,若某個特性被Object.defineProperty,設為不可變動的-0,再次執行Object.defineProperty設為-0時,並不會有錯誤。然而,問題就在於,如果試圖把Object.defineProperty設為0,卻會引發TypeError,也就是說,Object.defineProperty認為0與-0是不相同的。

為什麼JavaScript要搞得這麼複雜呢?

在IEEE 754浮點數的規範裡面就說了,NaN不等於NaN,JavaScript中的數字都是浮點數,又容易發生型態轉換,產生NaN的機會更多;其他語言也有NaN,例如:Java中,0.0/0.0會產生NaN,Double.NaN.equals(Double.NaN),或甚至Double.NaN == Double.NaN,都會是false(因為Double.NaN是個double,其位元順序比對被視為false),也有個Double.isNaN用來判斷NaN。

-0在電腦中,主要用來表達浮點數在二進位編碼上,第一個位元是1,而在Java當中,將0.0與-0.0分別裝箱為Double,若以兩者用equals來相互比較,結果會是false(然而,double的0.0 == -0.0,卻又是true):

 Double a = 0.0, b = -0.0; out.println(a.equals(b)); // false 

只是這類的特性,較少為開發者知曉罷了,SameValue與SameValueZero,大概是為此而產生的規範,在開發者普遍忽略NaN與-0的情況下,與其讓它們定義不明,不如明確規範下來。

清楚使用的是哪種相等性

稍做整理一下,在JavaScript的嚴格相等比較之中,NaN與NaN並不相等,然而,0與-0視為相等,SameValue演算會將NaN視為相等,但是,0與-0視為不相等,而在ES6的SameValueZero中,NaN視為相等,0與-0也視為相等。

無論如何,JavaScript現在有四種相等比較規範了,當與其他開發者溝通談及相等性時,實際上提到的是哪一種規範呢?

完全忽視IEEE 754浮點數規範的話,大概就是SameValueZero演算了,只不過怎麼沒將NaN視為相等,0與-0也視為不相等的規範呢?

此外,如果想要遵守IEEE 754,搞不好,未來的ECMAScript,又會規範SameValueIEEE754之類的相等演算,而這麼一來,可得先跟相關的開發者做好溝通了!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yTPUf










iThome 新聞 勒索軟體大肆蔓延!因應勒索軟體威脅是企業重要課題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近年來,說起資安威脅,許多人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像Cryptolocker這種鼎鼎大名的加密勒索軟體。這種攻擊手法,與其他的方式最大不同之處,莫過於加密電腦裡的檔案,造成資料無法使用,使用者必須支付比特幣,才能贖回電腦裡的資料。對於受到攻擊的企業而言,很可能因為電腦裡存放的資料極為重要,不少公司選擇私下付錢了事。

從攻擊手法來看,過往可能以釣魚信件的方式,引誘使用者觸發勒索軟體,不過,今年出現了一些變化,像是5月中爆發的WannaCry(WanaCrpyt0r),就是利用作業系統的漏洞,在短短的2天之內,就造成全球150個國家、數十萬臺電腦受到攻擊。5月12日,歐洲陸續傳出多起勒索軟體攻擊事件,包括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旗下多家醫療院所,諸多醫療服務停擺,病患必須被迫臨時轉院;法國雷諾汽車的工廠,因為生產系統遭到綁架,導致整個工廠停工,然而,這都還只是攻擊事件的開端。

變本加厲,臺灣成為全球加密勒索軟體災情最嚴重的災區之一

在12日的晚間,臺灣開始出現網友通報受害事件。隨後,教育部證實10所學校總計59臺電腦遭到攻擊,臺電也有116臺電腦遇害,以及恩主公醫院的行動護理車被WannaCry入侵等。

攻擊事件爆發之後,專門蒐羅惡意程式的新創團隊MalwareHunter,率先在Twitter發表了貼文,指出臺灣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2大重災區,在各家媒體引用大肆報導後,頓時間人人自危。甚至,星期一回到工作崗位時,使用者必須先拔除電腦的網路線,才能開機,避免一連上網路就感染WannaCry。

繼透過永恆之藍(EternalBlue)工具開採漏洞,大規模爆發的WannaCry之後,接著還有Petya、Bad Rabbit等新型變種病毒。此外,遭受CryptoLocker、CryptoWall、Locky,以及Cerber等病毒攻擊的事件,仍是時有所聞。而根據防毒大廠Kaspersky年度統計數據看,加密勒索軟體近期出現大量的變種,自2015年11月到2016年10月,共有5萬4千多個新的變種出現,而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間,他們發現了多達9萬6千個變種,足足比前一年多了快要一倍。

此外,若是依據國家而言,Kaspersky指出,臺灣也是重災區之一,在全球加密勒索軟體感染率排名第5。而從受害者類型來看,企業遭受勒索軟體威脅的比例,也有升高的趨勢──在2016年時,約有22.6%攻擊事件出現在企業環境,而2017年增加到26.2%,也就是每四臺受害電腦,至少就有一臺是位於企業裡,顯示企業須正視這樣的威脅。

集結大規模感染、滲透式攻擊、恐嚇手段於一身的新型態威脅

論及勒索軟體的特性,簡而言之,它集合多種攻擊手法於一身。以WannaCry為例,它會針對應用程式的漏洞進行滲透,像極了進階持續性威脅(APT),而網路釣魚郵件,也是APT攻擊常見方式。但不同的是,WannaCry這些後起的勒索軟體,也開始擁有類似網路蠕蟲的特質,能在全球大規模蔓延,而非只針對特定目標。

勒索軟體也像一般的綁架,利用人性弱點恐嚇,鎖定使用者電腦或應用系統的資料下手,導致受害者擔心重要資料再也無法使用的情況下,依照歹徒指示乖乖付錢。集結上述的特點於一身,使得許多企業和使用者相當恐慌。日前趨勢科技所做的調查中,也突顯這樣的情況──高達4成的民眾,最害怕的就是勒索軟體,遠超過信用卡遭盜刷、手機被定位追蹤、網路攝影機偷窺等,金錢損失與隱私受到侵害的比例。而我們在這次收集相關防護產品的過程中,超過8成的受訪廠商明確指出,不論是客戶的詢問或是購買,皆有不少是衝著勒索軟體威脅而來,顯示許多企業將這樣的攻擊,視為必須首要處理的資安問題。

我們認為,從企業重視整體防護的角度來看,產品不光只單純防治勒索軟體,而是能夠因應APT攻擊,加強整體資安防線。事實上,由於勒索軟體混合了各種型態的威脅,因此,縱使在許多類型的資安產品中,都聲稱能協助企業加以防範這種攻擊,然而,勒索軟體攻擊的來源和散播的路徑甚廣,不能只倚靠單一的保護措施。

傳統的端點防毒與網路防火牆難以因應,須結合更多保護機制

在企業中,防毒軟體與防火牆是最為基本的保護措施,然而,以往我們仰賴惡意檔案的特徵碼識別,以此決定直接攔截或是放行。但在目前許多攻擊都開始迴避這樣的判斷方式,以間接的手法侵入,由於異常行為並不顯著,在攻擊初期也不容易被發現。

另外,從基本的防護措施來看,端點的防毒防駭、網路的流量過濾、電子郵件與上網內容的檢查,由於能過濾已知的勒索軟體,依然相當重要。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為了完全清除勒索軟體的攻擊,追查實際受害的範圍,減少重覆感染的情事,這幾年能彙整事件調查的產品,也逐漸得到了重視。

因此,企業想要對付勒索軟體,不能只是採取兵來將擋的被動思維,而是必須結合多項措施,形成較為完整的保護網──在防毒軟體與防火牆之外,也需要搭配APT防護系統,以及運用具備進階事件調查機制的產品,例如,端點偵防系統(EDR),以及使用者行為內部威脅分析系統(UEBA)等。

更進一步,企業也要掌控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的漏洞修補狀態,並針對資料進行保護和備份,或經由架構上隔離,強化企業防護──像是員工的應用環境與外部隔離,避免混合式攻擊直接單槍直入,進到內部,間接保護企業不受勒索軟體的威脅。因此,這次我們談到有關能夠因應勒索軟體攻擊的解決方案時,所涵蓋產品類型竟是如此的多元。

 相關報導  防治勒索軟體解決方案大特輯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Cfv6iZ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11:資安法】資安法即將三讀,移除行政檢查但遭駭不通報要重罰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法律是企業組織賴以生存的根本,而資通安全法除了規範公務機關外,就是特定非公務機關,以關鍵基礎設施業者為主,刪除視為行政權擴權的行政檢查條文,對於相關的公務及特定非公務機關遭駭卻知情不報者加重處罰,罰金從原本的10萬~100萬元提高為30萬~500萬元。

如果資安法可以如期在2018年2月立法院新會期通過,相關的子法經過各界討論,會由行政院制定公布,只要各界有共識,相關子法會加速通過的流程,資安法正式施行的日期更是指日可待。

在資安法中,除了重新規範如何指定受該法管控的關鍵基礎設施業者之外,對於遭駭但知情不報者更加重處罰。

因此,如何在資安法正式實施前,確認自身是否是受到資安法控管的單位,更應該要做的事情則是,透過重新盤點內部的資安通報與應變流程,制定資安通安維護計畫,讓法規遵循成為企業內部重要的提升資安防護措施和資安意識的動力之一,以免資安法一旦通過後,因為事先沒有準備而顯得措手不及。

資安法刪行政檢查權,明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指定程序

各國政府透過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作為國家因應資安威脅與攻擊時的應變手段,更重要的是,透過立法程序,也可以連帶提升相關的企業和組織機關對於資安威脅的警覺性以及防護意識。

資安法草案一直是列在執政黨的優先法案中,2017年4月27日行政院院會才通過行政院版的資通安全法草案,5月進到立法院完成一讀程序,然後進到委員會進行委員詢答和實質審查時,遲遲沒有進展的原因主要卡在第十八條「行政檢查權」的條文中。

行政檢查權主要是賦予行政機關有權到受駭的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場域,進行相關的資安事件調查,或者是協助預防資安事件的擴大,而受檢查的業者並無權拒絕。然而,這樣的行政檢查權力則讓許多受到規範的關鍵基礎設施業者視為惡法,認為這是行政權擴權的象徵,不具有司法警察調查權力的行政機關,如何有權力到這些關鍵基礎設施業者的場域做行政檢查,還不允許業者拒絕,這擺明就是行政權擴權的象徵。

為了讓資安法可以有進展,民進黨立院黨團直接刪除「行政檢查權」這條霸王條款,明定資安法的主管機關就是行政院,更在條文中明定指定關鍵基礎設施的程序,未來將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徵詢產官學研各方意見後,才可以指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相關的名單除了要報請行政院核定、書面通知受核定單位並公告,指定的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名單也必須送到立法院備查。

一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名單公布,加重遭駭知情不報者處罰

行政院資安處先前已經針對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盤點,列為一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多是服務會影響全臺民眾的服務,其他二級則是相關服務會影響區域民眾,三級則是影響縣市民眾。

目前行政院資安處只有公布一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的名單,能源部分則有臺電和中油等公營事業;水資源範疇則有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政府機關;通訊傳播領域則有中華電信、新世紀資通、台固、全球光網、國際環球及亞太電信等民間企業;交通部分則有民航局臺北國際航空站和民航局高雄國際航空站等政府機關,公營事業則有臺鐵、臺北捷運、臺灣港務公司和桃園機場等公營事業,以及高鐵和高雄捷運等民間企業。

至於,在金融與銀行領域則有中央銀行公營事業,財金資訊公司這個民間企業;中央與地方政府列為一級關鍵基礎設施的只有國家發展委員會和故宮等兩個政府機關;至於高科技園區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個單位,被列入第一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

雖然行政院資安處目前公布一級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名單,未來在資安法通過後,所有關鍵基礎設施的指定,都會遵照條文規定的指定程序,重新指定受到資安法控管的關鍵基礎設施業者名單。

許多單位為了避免遭駭事蹟外洩,往往都會知情不報,但在資安法通過後,除了維持原先沒有落實資通安全維護計畫,相關單位會被處罰10萬~100萬元外,對於資安事件知情不報者,更採取加重處罰的手段,罰鍰從原先的10萬~100萬元,提高到30萬~500萬元不等。

行政院資安處處長簡宏偉認為,鼓勵資安事件通報比處罰更重要,未來也會與相關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做法規調適,不要再發生當業者主動揭露資安事件時,主管機關就像捉到把柄般立馬重罰,接下來,也會在資安法的子法中,針對資安事件的分級與通報進行規範。

2018年資安法可以如期完成立法程序,相關子法也可望在徵詢各界意見後,由行政院制定公布,受規範的機關業者都應該在資安法通過到正式實施前,把握這個法規遵循的機會,提升內部的資安應變程序。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wdd4w










iThome 新聞 【儲存陣列NetApp E2800】NetApp E系列入門級儲存陣列標準機型,硬體核心大翻新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在NetApp的產品線中,E系列扮演了瞄準中、小型環境用戶的角色,強調性能價格比與管理便利。而E2800則是E系列中的入門級款式,有2U/12Bay、2U/24Bay或4U/60Bay等3種機箱款式選擇,提供最大120臺SSD或180臺磁碟的容量,以及30萬IOPS等級的I/O效能,搭配專屬的SANtricity作業系統,支援豐富的資料服務功能,還提供配合微軟System Center Operations Manager,以及VMware vCenter環境的plug-in管理元件。

硬體核心與管理介面同步改款

與先前推出的E系列相比,E2800的硬體規格與管理介面都有重要更新。

和上一代的E2700一樣,E2800提供了3種機箱規格選擇——2U/12Bay的E2812、2U/24Bay的E2824,以及4U/60Bay的E2860。

就容量擴充來說,E2800其實稍低於E2700,前者的最大磁碟數量是180臺,而E2700則能達到192臺。不過,E2800擁有全新的硬體核心,效能方面便遠遠超過E2700。

E2700控制器核心使用的是LSI SAS 3108雙核心ROC晶片,屬於較舊的架構,而E2800則改用Intel Xeon雙核心Broadwell-DE處理器,快取記憶體容量也提高一倍,擁有比E2700高出3倍以上的I/O效能。

除了硬體核心升級,E2800引進全新管理介面。E系列的系統管理,都是透過專屬的儲存管理軟體——SANtricity Storage Manager來執行,在11.20版以前,這套軟體仍用較傳統的選單式控制臺介面,不過,從搭配E2800的11.30版軟體起,改用符合當前潮流的全新儀表板式介面,可顯著改善管理者的使用體驗,更容易掌握系統狀態。

NetApp E2800 硬體組態

這裡介紹的E2800,是接替上一代E2700的E系列新一代入門級款式,與E2700相比,E2800最大的不同,便是將硬體核心轉移到Intel處理器平臺上。

上一代E2700推出時間較早(2013年底),硬體核心採用的是當時仍很常見的LSI SAS 3108雙核心ROC晶片,搭配8或16GB快取記憶體。而晚了3年問世的E2800,則改用當前流行的Intel處理器架構,每組控制器含有1顆Intel雙核心Broadwell-DE處理器,搭配8或32GB快取記憶體。

憑藉著更新穎的處理器架構,E2800擁有較E2700高出3倍的I/O效能,依NetApp的官方數據,採用全快閃組態時,E2800的4KB隨機讀取效能提高到30萬IOPS(從E2700是8萬IOPS),4KB隨機寫入效能也提高到4.5萬IOPS(E2700為1.4萬),提升幅度十分顯著。

支援SAS SSD與硬碟混合組態

E2800在混合使用SSD與硬碟時,可擴充到最多180臺磁碟,若採全快閃組態,則為120臺SSD。其中硬碟可支援4/8/10TB容量的3.5吋NL-SAS規格,以及2.5吋規格的900GB、1.2/1.8TB SAS硬碟,SSD則支援800GB、1.6/3.2TB規格。

在E2800的3種機箱款式中,採用4U/60Bay機箱的E2860,以及2U/12Bay機箱的E2812,都能支援2.5吋與3.5吋磁碟或SSD。至於2U/24Bay機箱的E2824,則只支援2.5吋磁碟或SSD。

提供多樣化I/O介面組合

E2800的控制器包含了預設的管理埠、擴充埠與主機端埠,另可視需要搭配額外的主機端埠。以照片中這臺來說,便包含了2組GbE管理埠 1 ,1組管理用的序列埠 2 ,2組12Gb SAS擴充埠 3 ,以及2組基本的主機端埠 4 ,有雙埠的16Gb FC或10Gb iSCSI(銅纜或光纖)可選。另外還有1個選購的主機端介面卡槽 5 ,可選購雙埠或4埠的16Gb FC或10Gb iSCSI(銅纜或光纖)介面。

NetApp E2800系統軟體與管理功能

如同先前的E系列儲存陣列,E2800也同樣搭載源自LSI Engenio的SANtricity作業系統,用戶端則是透過專屬的SANtricity Storage Manager儲存管理軟體來管理系統,兩者的最新版本分別是8.30與11.40版。

SANtricity是典型的SAN儲存作業系統,提供了磁碟區管理、RAID資料保護、SAN儲存服務管理,以及多種進階資料服務功能,包括快照、Clone(稱作Volume Copy)、遠端複製(遠端鏡像),以及SSD與加密等功能等,特點是提供了專屬的動態磁碟池(Dynamic Disk Pool,DPP)架構,可取代傳統RAID,提供更好的資料重建效率。另外,在各式資料服務功能中,除了加密以外,其他功能都是基本內建,無須額外選購。

至於SANtricity Storage Manager管理軟體,則從11.30版起提供了改善使用體驗、更親和的控制臺介面。

全新SANtricity管理控制臺

E系列的儲存組態管理工作,都是透過單獨安裝執行的SANtricity System Manager管理軟體來進行, E2800搭配的11.30版軟體引進了全新的控制臺介面,提供了流行的儀表板介面,還能顯示從主機端到底層儲存池的階層架構,便利管理者掌握儲存空間的配置與使用情況。

提供兩種磁碟管理組態

在SANtricity作業系統的儲存空間建構上,可選用傳統RAID或動態儲存池兩種架構,前者支援傳統的RAID 0、1、3、5、6、10等組態,至於動態磁碟池,則是將所有磁碟的空間打散成小區塊,然後,將資料與備用空間都透過小區塊型式分散到所有磁碟上,藉此改善空間運用與重建效率。

擁有完整資料服務功能

SANtricity是標準的企業級SAN儲存作業系統,含有企業應用不可或缺的完整資料服務功能,用戶可以個別Volume為單位,執行快照、Volume Copy(即一般所稱的Clone)、遠端鏡像(含同步與非同步模式)等資料保護類進階功能,也有幫助提高I/O效能的SSD快取功能。同時,還能額外選購加密功能。

 產品資訊 

●原廠:NetApp(02)8729-5000

●建議售價:廠商未提供

●機箱型式:2U/12Bay, 2U/24Bay或4U/60Bay

●儲存容量:120臺SSD或180臺磁碟

●RAID層級支援:0,1,5,6,10

●主機端介面:16Gb FC,10GbE iSCSI,12Gb SAS

●內含軟體功能:Thin Provisioning,同步/非同步遠端鏡像,快照,Volume Copy(Clone),SSD快取

【註:規格與價格由廠商提供,因時有異動,正確資訊請洽廠商。】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qB71R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10:GDPR】歐盟最嚴格個資法規範來了,想跟歐洲做生意都得遵守GDPR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號稱歐洲最嚴格的新版歐盟個資法(GDPR)規範,所有只要有蒐集、處理和利用歐洲民眾個資的臺灣企業,都必須遵守該法對於企業組織應該如何落實對歐盟民眾個資保護的規範。

而新版歐盟個資法GDPR即將在2018年5月25日全面實施,對於有處理到歐盟民眾個資的個各產業,在臺灣包括航空海運貨運承攬業、連鎖飯店業、高科技製造業和金融業等,或者是網站提供歐洲民眾瀏覽,在歐洲有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企業等,都只剩下不到5個月的時間,必須因應GDPR對於企業處理歐盟民眾個資的所有資安規範。

GDPR於2018年5月全面實施,新增科技衍生的個資保護內容

雖然有許多人將GDPR簡稱為新版歐盟個資法,但嚴格說來,GDPR全稱應該「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由歐洲議會在2016年4月27日通過,並於2016年5月25日生效,預計在2018年5月25日全面實施。

歐盟的GDPR和以往各國必須配套修改國內法因應個資保護作法的「個資隱私保護的指令(Directive)」不同,透過提高管理強度,GDPR屬於全歐盟會員國都可以直接適用的規則(Regulation),各國國會不需要對此內容另外進行立法,反而要針對各國原先的個資或隱私保護的法律規章進行修正調整,使各國的法律條文都能夠符合GDPR的內容規範。這也是為什麼,GDPR明明在2016年5月25日就已經生效,為什麼還會給包含英國在內28個歐盟會員國2年的緩衝期,就是為了提供歐盟各國有相關法規調適的時間。

GDPR除了保護歐盟民眾個人可識別資料(PII)外,「全部或部分以自動化方式蒐集、處理或利用的個人資料」都包含在內,所以,因應各種新興科技發展所衍生的某一些個人資訊資料,像是Cookie、IP位置、GPS定位等等,都屬於這次GDPR新增受保護的個資內容之一。

而在GDPR的法規中,也同時新增以往沒有提過的「去連結」(Pseudonymisation)資料的定義,並強調不可回復的去識別化資料定義。按照GDPR規定,連結化(Pseudonymisation)的資料仍然是隱私資料,是指一段隱私資料分開存放;而去連結化資料的資料分析結果,仍需評估及持續追蹤去連結化的有效性及相關隱私保護問題。

採高額罰金迫使企業守法

GDPR之所以影響深遠,也跟高額的罰金有關係,只要企業或組織有爆發歐洲民眾的個人資料遭到外洩,外洩的企業或組織都必須在72小時內通報資料保護主管機關(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並且會依照外洩個資情節輕重,處於不同金額的罰鍰,像是個資外洩情節較輕者,可能被罰款1千萬歐元(新臺幣3.6億元)或全球營業額2%作為罰款;情節較重者,則是被罰款2千萬歐元(新臺幣7.2億元)或全球營業額4%作為罰款(取其高者作為罰款)。

對臺灣企業而言,像是航空海運貨運承攬業、連鎖飯店業、高科技製造業和金融業,以及有設立歐洲分公司或子公司企業等,都是直接受到GDPR規範的企業和組織,但除此之外,如果企業網站或提供的服務會提供歐盟民眾瀏覽使用,或者是會蒐集、處理和利用歐盟公民資料的企業或組織,不管你的公司或組織是否座落在歐盟共28國境內,不論是否有在歐洲設立公司,企業或組織仍有義務遵循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範的方式,以確保歐洲民眾的個資不會遭到濫用或外洩。

由於臺灣先前曾經經歷過,企業必須因應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重新調整企業內部的系統,以符合臺灣個資法的規範,在當時,便有許多企業趁機導入一套個資保護的系統和制度,作為企業長期檢視個資保護的機制。

對於這些受到GDPR規範影響的企業而言,就可以在原本因應個資法的系統與制度的基礎上,重新檢視企業內原本個資保護的系統以及相對應的個資保護政策,是否已經可以滿足GDPR的規範。如果,臺灣企業可以在原本個資保護基礎上,新增原先臺版個資法沒有規範到的項目,像是科技衍生的隱私資料等,也可以大幅降低企業必須從頭因應歐盟GDPR的高門檻。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wDob5










iThome 新聞 百度AI戰略大公開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有句話叫作「你能看見多久的歷史,就能看見多遠的未來。」讓我們首先簡單回顧一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之間的歷史風雲。

大家對於互聯網的歷史多少已有耳聞,互聯網於1960年代誕生於美國軍方的實驗室,一開始用來在幾所高中和科研機構之間傳遞和共享情報。到了1980年代末期,一群科學家提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概念,並創造了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協議),賦予計算機聯網通信的統一標準,使互聯網得以向全世界擴展。至此,一條寬闊、深遠的資訊高速公路展現在世人面前。

大約在二十年前,23歲的年輕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發明了網景(Netscape)瀏覽器,就此點燃大眾互聯網的熊熊火焰,打開互聯網商用的大門。那時,微軟開始焦慮自身的軟體業務會不會被互聯網顛覆,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的年輕人則毅然與僵化的公司切割,決定發明一種可以在各種操作系統上通用的語言,以此打破微軟的壟斷,闖開互聯網創新之門,於是就有了程式設計語言Java的誕生,Java大大加速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創造。

當時的中國,在北京、上海,也還找不到幾家網路公司吧。1997年,也就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剛剛開通了全國網絡存取服務;張小龍剛剛寫出了電子郵件軟體Foxmail程式;「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也在那一年召開……。從外面來看全球資訊網世界,一切都是剛甦醒的模樣,但在技術圈,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各種商戰明爭暗鬥正酣。

那時,我還在美國搜索引擎先驅公司Infoseek工作,在第一線感受到互聯網的商戰氣氛,感受到美國人對新科技浪潮的昂揚熱情。當時我想,新技術革命正在發生,中國準備好了嗎?我在1998年寫出了《矽谷商戰》一書,詳細描繪了矽谷天才們的奮鬥與創新過程。在寫完那本書之後,我於1999年回國,在北京一家飯店的房間裡,創辦了百度公司。

回想網景、昇陽、微軟這三家公司在互聯網領域類似三國爭雄般的時代,至今依然激動不已。當時,人們都在猜測誰是最後的贏家。微軟看起來好像是戰勝不了的,它總是能夠消化新技術。網景的發展則是起起伏伏,最後被網路服務公司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 AOL)收購,而美國線上也在2014年被美國電信巨頭威訊(Verizon)收購。後來,威訊還收購了叱吒風雲多年的雅虎(Yahoo)。昇陽一度如日中天,2001年在全球擁有5萬名雇員,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然而,當互聯網泡沫破碎時,昇陽在一年內由峰頂跌入谷底,2009年被美國軟體開發商甲骨文(Oracle)收購。

俱往矣,互聯網的發展大大超出了當時大多數人的預料,新科技公司快速崛起,蘋果、谷歌終於憑藉手機操作系統,完成了對微軟的逆襲。而我在《矽谷商戰》開篇就描摹的創新者、創造網景瀏覽器的安德森,如今已經沒有多少90後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安德森並沒有離開,他成了矽谷創投界教父,而互聯網技術也依然繼續高歌猛進。昔日人們關注互聯網大咖明爭暗鬥,今日人們感慨行動互聯裝置全面超越個人電腦(PC),卻一直在無意中冷落了一個默默崛起的「幽靈」。這個「幽靈」就是AI,互聯網只是它的身體之一。

百鍊成鋼

2012年,我注意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在學術界和應用方面都有了突破。例如,用深度學習的方法來辨識影像,突然比以前任何演算法都有明顯的提升。此時我馬上意識到,新的時代來臨了,搜尋將被革新。過去,我們習慣用文字來搜尋,現在可以用語音和影像進行搜尋,好比說我看到一株不認識的植物,拍一張照片上傳搜尋,就可以立刻辨識出該植物的名稱為「福祿桐」。過去,用文字搜尋時無法描述這樣的植物,現在不僅是搜尋,連很多過去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可能了。

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影像辨識(Image Recognition)、自然語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能力,包括為用戶畫像的能力,這些都是人類最本質的智慧能力。當計算機擁有這些能力時,一場新的革命就會到來。以後,速記員和同步口譯人員可能會被機器代替,電腦可以做得更好。以後,我們也許不需要司機了,車輛自己就可以行駛,更安全、更有效率。在企業裡面,有了智慧客服助手之後,人人都可以成為金牌客服了。

AI對人類的天賦能力,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工業革命解放了人的體力,過去一些例如搬石頭之類的粗活需要人類自己來做,現在機器可以替人類搬起更巨大的石頭。AI革命到來之後,原本很多需要耗費腦力的事情,機器也可以幫你做。在未來二十到五十年間,我們會不斷地看到各種各樣的變化、收獲各種各樣的驚喜,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Internet大會師

以深藍為代表的計算機人工智慧,似乎與互聯網無關。然而,雲端運算和大數據的發展,使得AI和互聯網終於合二為一、元神合體,得出不同於深藍時代的智慧模式。多晶片分散式計算加上人類積累的大數據,再透過超越決策樹的新算法來貫通,體現了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的結合。

2016年至2017年,谷歌旗下DeepMind所開發的AI圍棋程式「AlphaGo」,橫掃人類圍棋高手圈。AlphaGo下棋的「思路」不同於人類,也不同於深藍;簡而言之,是千萬盤人類圍棋對弈的數據滋養了它。如果要提出更專業的解讀,則可以說是蒙地卡羅樹搜尋(Monte Carlo Tree Search, MCTS)演算法,以及根據深度學習的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促成了AlphaGo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恰恰是其前輩深藍所不具備的深度學習。

根據各方的研究來看,AlphaGo不是自己想出棋步,而是學習了人類高手的千萬盤棋局,這就是大數據。它記錄了每盤棋局中的每個局面,把上百萬個局面當作輸入進行訓練,透過一個多層神經網路來預測人類高手會走出的下一著。經過巧妙的神經網路設計與訓練,這個多層神經網路建置模擬人類高手的「棋感」,也就是對於當前局面,已知以往下棋歷史中的勝率。

蒙地卡羅樹搜尋演算法體現了機率學的精妙。假設在某個棋局局面下,深度學習網絡提供三個候選落子辦法A、B、C,以這三個點為根節點,分別往下走子,可以想像成三棵樹,每棵樹還有無數分支。蒙地卡羅樹搜尋演算法不去窮盡所有分支,而是派出300萬隻螞蟻,分別從A、B、C點出發,每個點100萬隻,飛速向樹梢爬去,也就是黑白棋交替走子直到決出勝負。基本上,走200步就會分出勝負,最後總有部分螞蟻走到最高點,決出勝負(假設螞蟻走到終點的情況代表黑子勝,沒走到終點的情況代表白子勝。)

假設從A點出發的100萬隻螞蟻,有30萬隻到達終點,從B點出發的有50萬隻到達終點,從C點出發的有40萬隻到達終點,系統就會認為黑子走B點勝率更高,於是就會選擇B點。這就是機率學的取樣演算法,相較於逐項窮舉法而言,大大縮減了計算量。

為什麼派100萬隻螞蟻,而不是10萬隻,或1,000萬隻?這是根據電腦的計算能力,以及針對競爭對手的大致估計來確定的。如果派10萬隻螞蟻就可以得到較高勝率,那麼派10萬隻也可以。在相同時間內派出愈多螞蟻,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也愈高。

雖然具體的算法和策略,遠比前文描述的複雜,相信聰明的讀者就算不大了解數學理論,基本上也已經明白AlphaGo是如何運作的了。AlphaGo向大眾展現了當前AI 與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程度,但實際上做同類研發的機構和人才很多,而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巨頭群起逐鹿

時間進入到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AI萬事俱備,百舸爭流的競爭時代開始了。自2015年以來,AI創業潮持續發酵。根據美國風投數據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數據,AI投資金額在2016年第一季就超過了10億美元,第二季發生了121筆融資,而2011年同期只發生21筆。2011年第二季到2016年第二季,AI相關投資金額超過75億美元,其中有60多億美元,都是在2014年後產生的。

《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前兩季,中國新增了60多家AI創業公司,投資金額達到6億美元。在過去一年中,中國在AI領域進行了202筆投資,總共涉及10億美元,市場規模龐大。

2016年,中科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說,2015年全球AI市場規模為1,270億美元,2016年預計達到1,650億美元,到2018年將超過2,000億美元。

中、美、英三國是AI的發展重地,美國為互聯網和AI的起源地,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加上技術家底雄厚、科研經費龐大,使其在AI領域領先。除了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Amazon)、IBM、蘋果等巨頭大舉投入AI領域,還有大大小小近百家致力於AI事業的公司,包括擅長自然語言處理的X.AI公司,三輪融資達3.4億美元。英國則繼續老牌名校的輝煌,在製造業萎縮的背景下,將人才都聚集到AI領域,研發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亞馬遜推出了智慧語音助手Alexa和智慧音響Echo,與蘋果、谷歌、微軟爭奪語音入口。2016年6月,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接受美國科技產業評論家華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採訪時透露,亞馬遜針對AI領域關鍵項目的投資已經持續四年時間:「亞馬遜從事這些項目的團隊超過1,000人,你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

2016年9月,微軟宣布在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的領導下,成立新的AI研發事業群。他領導數千名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將AI整合到公司產品中,包括搜尋引擎「Bing」、智慧語音助理「微軟小娜」(Cortana),以及機器人專案。當年年末,微軟正式發布可開發聊天機器人的服務,並宣布將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共同創辦的Open AI實驗室提供CPU服務。

臉書也擁有自己的AI實驗室,以及類似谷歌大腦的團隊,即應用機器學習事業群。該機構的使命是在各種臉書產品中推廣AI技術,用該公司技術長麥克.斯克洛普夫(Mike Schroepfer)的話說:「臉書現在大約有五分之一的工程師,都在使用機器學習技術。」

AlphaGo的主人谷歌,當然也不會只滿足於下棋,其AI投入多年來不斷膨脹。2012年,谷歌只有兩項深度學習專案,到2016年底,就突破了1,000項。目前,谷歌從搜尋、安卓(Android)系統、免費網路郵件服務Gmail、翻譯、地圖、影音網站YouTube,甚至到無人車,都有深度學習的影子。

中國擁有龐大的業務應用場景、用戶和數據,以及基數最龐大的人才群體,所以進步很快。除了BAT──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三大互聯網公司,以及華為等巨頭大力開發AI外,還有很多垂直領域的AI公司湧現。2016年,在各個互聯網論壇上,無論是電商、社群媒體或搜尋引擎,各家互聯網企業掌門人都將話題引向AI,彙報著或大或小的成績。

2016年,百度語音辨識準確率達到97%、人臉辨識準確率達到99.7%。百度天算、天像、天工和天智平台作為百度大腦的雲端化,相繼向社會全面開放百度大腦的技術和能力。

百度在AI的布局

問百度要做什麼?不如問為什麼一定要做?!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策略戰術。2013年,中國行動互聯網創業風潮開始興起,不少企業將巨額資金投入這個巨大的無底洞,體現在戰略上的勇猛,百度則著眼於戰略的長遠和科學。當時,注意到百度全面發展AI的人並不多;今天,AI蜚聲世界,有人感佩於百度戰略的超前和堅定,因為百度提前認識到互聯網訊息產業的本質,一旦下定決心,就堅決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外人的評判。為此,百度多方布局、重點突破,當全世界都開始關注AI的時候,在AI的大格局上,已有百度立下的柱石。

我們沒有讓百度的AI,去參加下圍棋、預測歌手比賽結果等活動,而是專注於發展內功,集中力量把AI轉化為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實用性服務。我們不只把深度學習應用到語音辨識、機器翻譯和街景門牌號碼辨識等少數領域,而是將深度學習成功應用於顯著提升用戶體驗。

2013年,「百度導航」率先宣布永久免費,把中國帶入導航免費時代。現在,我們把「百度地圖」的數據介面開放出來,提供人們開發使用。用戶可以使用百度地圖所提供的定位技術和方案,相比傳統的全球定位系統追蹤器(GPS Tracker)節省了大量成本。快遞公司可以據此規劃最佳送貨路線,遊戲開發者可以開發類似《精靈寶可夢 Go》(Pokémon Go)的定位遊戲。我們開放「百度大腦」,讓更多人可以使用AI的眼睛和耳朵為自己服務;我們開放深度學習開發平台PaddlePaddle,讓更多有志者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AI服務。我們也希望讓非技術人員,學會用數據智慧改善自己的工作、完善自我個性、追求理想。

有很多大學考生,想必已經使用過百度機器人「度秘」,幫助自己選擇志願。在中國,任何事情都有很多人去做。在我讀書的年代,人們把考大學這件事,稱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和地圖數據類似,度秘機器人透過對千軍萬馬的考試數據進行分析,藉由深度學習技術回應並感知大學考生的渴望、焦慮,盡力提供精準回應。在這裡,AI記錄的,不是物理空間裡的地圖軌跡,而是學子成長的心靈軌跡。

1990年代初期,我遠赴美國學習計算機技術,當時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年輕人,懷抱著用代碼改變世界的願望,候鳥般往來於中美。如果當時有張數據地圖記錄這些跨洋軌跡,想必會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今,AI科學家再次把火種帶到中國,我相信這次火焰會燃燒得更熱烈,因為中國有足夠的燃料。中國受教育人口數量巨大,電腦和行動裝置普及極快,大量的數據使中國在發展和應用深度學習技術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了這樣的優勢,我們可以厲兵秣馬,創造1990年代的矽谷傳奇。

百度要做的事情,不僅是前沿開發,而且要為用戶提供大數據基礎設施,提供深度學習的開發平台,網聚人類的智慧。

未來已來:焦慮和夢想

不久前,亞馬遜的無人超市「Amazon Go」引起血拚族的驚嘆。這種特別的購物體驗背後,卻是收銀員丟了飯碗的陰影。今天,當各種線上客服被機器人客服取代,當速記翻譯被語音辨識取代,甚至當收銀員、駕駛員、工廠工人、文書和律師都被AI取代時,人們該如何迎接這個世界?政府和企業該為勞動者提供怎麼樣的支持?我們又該如何調整經濟、社會生態結構,以適應AI時代?

矽谷有位和馬克.安德森齊名的風投鬼才彼得.提爾(Peter Thiel),他是線上金流服務 PayPal創辦人,善於把握科技的重大趨勢、捕捉黑馬。2016年,他因為準確預測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再次聲名大噪。提爾在2011年時曾經說過:「我們需要能飛的汽車,結果只得到140個字。」(We wanted flying cars, 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140個字的推特(Twitter)一度熱鬧無比,但提爾清楚看到互聯網喧囂背後缺少了什麼。他批評,人類放慢了進步速度,嬉皮文化代替進步主義,風投熱中投資輕資產企業,其中大部分是行動互聯網公司,如Airbnb、優步等,卻對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和信心。

提爾認為,「互聯網+」時代,人類在比特層面進步大,在原子層面進步小。因此,他果決投資火箭、抗癌藥物,以及AI。我同樣認為,行動互聯網創業的喧囂,掩蓋了我們真正所要追求的進步。百度要為自己的方向奮鬥,要為人類的核心能力進步做出貢獻。提爾說,20世紀初期的美國人願意嘗試新事物,敢於規劃幾十年週期的登月計劃加以實現,但現在人類沒有這樣的計劃了,只有風投在到處尋找眼前的增值和即時的痛快。百度願意幻想一個智慧化的世界並且加以實現,要讓AI成為新的操作系統,不僅是電腦、而且是世界的操作系統,同時嚴肅思考和提前應對AI的挑戰,最終讓這個世界從此不同。所以我說,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辦成!(摘錄整理自《智能革命》第一章及序言)

 書名 

智能革命:迎接AI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

李彥宏/著

天下文化出版

售價:500元

 作者簡介 

李彥宏

百度公司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

先後擔任道瓊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即時金融資訊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公司資深工程師。他所持有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是奠定整個現代搜尋引擎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基礎發明之一。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nXntt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9:NB-IoT】三大電信競推電信物聯網,NB-IoT點燃臺灣5G前哨戰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大型電信商力拱的蜂巢式窄頻無線網路技術NB-IoT,在2017年正式商用後,開始大放異彩,不只許多國外大型電信商爭相推出NB-IoT商用服務,來展示自己的5G物聯網技術實力,連臺灣電信三雄也在2017下半年紛紛加入戰局,炒熱NB-IoT應用市場的氣氛,更被視為是5G商用大戰的提前開打。隨著三大電信業者的加入,2018年臺灣也將掀起新一波電信物聯網大戰。

NB-IoT傳輸技術之所以重要,甚至幾乎各國大型電信業者,現在都競相加入布局,不只是因為它具備遠距離且低功耗的傳輸特性,很適合用在需要長時間且大範圍部署的IoT裝置上建立互聯網路,更重要的是,它除了能提供現有4G物聯網傳輸的使用外,更被當作是未來5G物聯網應用,實現低功耗廣域網路(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s,LPWA)技術的重要關鍵。

因此,在5G技術發展上,NB-IoT商用服務的推出,更被認為是一種5G競賽實力的展現,誰能夠盡快建立能支撐數百億級NB-IoT應用的骨幹網路,先推出商用服務,誰就能夠先掌握未來5G物聯網應用市場的商機。

挾帶眾多電信商支持,NB-IoT有望成為2018年LPWA新主流

雖然與LoRa,或Sigfox等其他LPWA技術相比,NB-IoT技術發展起步較晚,不過,因為它是由國際電信標準制定組織3GPP所支持,針對物聯網專用打造的電信級網路,對於網路傳輸品質、數據安全都有更高的保障,再加上建置成本較低,電信商不用大幅更改現行的4G LTE電信網路架構,就能快速部署,因而備受各國電信商所支持,正逐漸要迎頭趕上,包括在亞洲、美洲及歐洲等地,都已有大型電信商在2017年紛紛卡位NB-IoT商機,將NB-IoT開始商用。

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com先是在2016年底推出全球第一個結合NB-IoT服務的智慧停車正式上路,緊接著,韓國電信KT在2017年上半年也在首爾等主要城市開始測試NB-IoT服務,先應用在水電、瓦斯表等公用設施的的追蹤管理及監控,後來更結合NB-IoT推出智慧定位等服務,還利用NB-IoT技術打造一個通訊範圍可覆蓋全國的IoT商用網路。

另外,英國電信巨頭Vodafone也相繼在西班牙主要城市,利用數千個NB-IoT基地臺布建IoT商業網路,足以支撐超過1億個IoT裝置連網使用。而來自中國的主要電信商也紛紛卡位,像是中國移動先後在上海、山東等城市皆全面部署NB-IoT網路,來做為智慧電表、路燈、停車、交通及農業等領域應用。

日本電信商SoftBank也計畫要在2018年初開始針對NB-IoT商用展開測試。甚至,原來主推另一大物聯網傳輸技術LTE Cat-M1的美國大型電信業者,如Verizon等,如今也發現苗頭不對,轉而也要向NB-IoT靠攏,並計畫在2018年布建及測試NB-IoT的相關服務。當各國主要電信商都開始爭相將NB-IoT商轉,2018年將進入大規模商用部署的階段。

2017年,也是臺灣電信物聯網跨入全新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國內三大電信業者不約而同,皆在2017下半年自NCC取得4G物聯網專用電信門號,用來發展布局NB-IoT。遠傳電信開第一槍,搶先11月推出NB-IoT商用服務,可以應用在像是智慧路燈、智慧瓦斯表、車聯網等服務,更喊出2018上半年前,要完成布建全臺8千個NB-IoT站點,要讓NB-IoT訊號能像4G服務涵蓋全臺,還聯合Gogoro等46家業者共組IoT生態圈。一個月過後,中華電信也在自家的IoT大平臺亮相時,跟進宣布要在2018年1月免費公測NB-IoT服務,之後也要商轉,並將依傳輸量分級收費,還與產業及學術界聯手展示NB-IoT在智慧電表、水資源監測、蟲害偵測等相關的應用。台灣大哥大也預告,自家的NB-IoT商用服務將於2018年3、4月推出,並且已先在北部地區打造一個NB-IoT實驗網路,開始提供企業測試相關應用。

隨著各國大型電信商將NB-IoT商轉以後,NB-IoT裝置硬體也開始陸續到位,一些主要物聯網晶片廠商也紛紛加入戰局,例如,聯發科在2017年底前,就推出第一款正式支援NB-IoT的物聯網通訊晶片,要來搶攻NB-IoT裝置市場,可以應用在包括穿戴式裝置、物聯網安全感測器、智慧電表,以及各種工業應用上。有了這些物聯網硬體相關廠商的加入,也將有望於2018年再掀起新一波IoT應用商機。

根據IDC的預估,2017年臺灣IoT市場規模將高達69億美元,未來5年的複合成長率可達到13.9%。IDC也預測,NB-IoT將會是2018年帶動臺灣IoT市場向上成長的一股極大的動力,將成為5G來臨前,掀起物聯網服務的新商機,2018年臺灣將會有更多企業將NB-IoT運用在不同IoT應用領域,特別是在公用事業(水電、瓦斯表等)、智慧醫療、智慧建築、智慧家庭等。

IDC也預期,臺灣前幾大電信業者2018年將會積極朝向建立IoT平臺與生態系來發展,利用採取異業結盟的方式,與更多產業合作夥伴聯手,建立新的IoT平臺和生態系,來壯大物聯網生態圈。隨著臺灣三大電信巨頭的NB-IoT商用方案相繼出籠,可以想見的是,新一波臺灣電信物聯網大戰2018年即將開打。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DAJZsw










iThome 新聞 一周大事:臺灣金融資安情資分享中心啟用,提供弱點分析等服務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臺灣第一個針對金融業所設立的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F-ISAC)選在12月22日正式掛牌成立,未來將協同全臺超過200多家的銀行、保險及證券期貨等業者,共同來打造金融圈的資安情資聯防網絡。金管會委由財金資訊公司負責中心營運,中心目前已經啟用,開始提供資安預警情資及弱點分析等服務。(詳全文)

日前科技部宣布將於1月正式啟動AI創新研究中心,從500多件提案選出67件研究計畫,科技部將在未來5年投入50億,推動AI創新研究中心的計畫,目前分別在臺、清、交、成四所大學,成立4大AI創新中心。臺大負責生醫技術醫療和AI的核心技術,清大則是智慧製造,交大主要聚焦於智慧服務,而成大也是生技醫療方面的研究。(詳全文)

資安業者賽門鐵克近日警告,基於瀏覽器的加密貨幣採礦程式在2017年死灰復燃,即使一般廣告封鎖程式能防堵目前最知名的Coinhive的採礦程式,但2018年可望有更多類似Coinhive的惡意採礦程式現身。

Coinhive是在2017年9月發表了基於瀏覽器的採礦服務,它將採礦功能打包成JavaScript程式,網站業者只要登入該服務,並於網站上嵌入JavaScript程式碼,即可用造訪者的CPU資源開採門羅幣,Coinhive再依照每個網站所貢獻的資源分配門羅幣,被網站業者視為是個取代廣告的好收入。(詳全文)

日前Alphabet宣布Eric Schmidt將在2018年1月下臺,轉任Alphabet公司的技術顧問,等於走下最高管理舞臺,退居第二線。Eric Schmidt在Alphabet及Google任職將近17年之久。他在2001年由兩位年輕的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延聘擔任當時還是新創公司的Google執行長,一直到2011年由Larry Page接任執行長為止,Schmidt轉為Google董事長。(詳全文)

比特幣持續發燒,相關應用琳瑯滿目,不過使用者在下載前還是要小心,資安公司Lookout揭露,他們最近在Google Play商店上,發現了3款假的比特幣錢包,以詐騙受害者獲利。不過,Lookout發現後也隨即通知Google,目前這三款問題比特幣App,已經從Google Play線上商店中下架了。(詳全文)

圖片來源/SYSS

德國安全公司SYSS研究人員顯示,某些情況下,微軟生物辨識驗證功能Windows Hello可被列印出來的大頭照騙過。

Windows Hello是包含於Windows 10的生物辨識驗證技術,包括指紋及人臉辨識功能。臉部辨識應用結合Windows Hello的近紅外線影像辨識與相容第三方攝影機,達成驗證及解鎖Windows裝置及Microsoft Passport的目的。(詳全文)

彭博社引述消息來源報導,蘋果正計畫整合MacOS與iOS平臺,讓Mac也能執行iOS程式,最快在2018年夏天WWDC上發表,像Google或微軟一樣將手機應用帶到桌機或更多裝置上。

微軟在2015年隨著Windows 10問世而發表的UWP是個同質平臺應用程式架構,可協助開發人員打造同時支援Windows 10、Windows 10 Mozile、Xbox One與Hololens的應用程式。Google也在2017年初宣布,所有新款Chromebook都可支援Android程式。(詳全文)

日前Citrix釋出XenServer 7.3版本,除功能更新外,免費版的XenServer功能也將縮減,Citrix的XenServer產品管理和合作夥伴工程總監David Cottingham表示,使用免費版的大型企業可改用付費的標準版來支持XenServer。

XenServer有免費、標準及企業三個版本,三個版本安裝時都使用相同的映像檔,同樣也都採開放原始碼。(詳全文)

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價格創下19,962美元的高峰,挑戰2萬美元關卡,但近日卻下滑至11,833美元,5天內的價格下滑了40%。

比特幣的價格在14小時內從15,764美元下滑到11,833美元,跌幅達25%,幾乎同時間,以太幣也從823.31美元下滑到547.39美元(-33.5%),Ripple從1.37美元跌至0.74美元(-46%),Litecoin則自316.4美元跌到207.75美元(-34%),而且沒人能理解其原因。(詳全文)

又是北韓!南韓加密貨幣交易平臺Youbit二度遭駭導致重大財務損失,近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而南韓官員懷疑兇手來自北韓。

2017年4月,Youbit被駭而搶走4,000個比特幣,價值7,300萬美元,近日再度遭駭,但未宣布損失金額,只表示損失公司17%的資產,災情較上次來得小。在不堪虧損下,該公司決定宣告破產。用戶只能拿回存在平臺上75%的比特幣,剩下要等到破產清算後再支付。華爾街日報報導南韓網路及安全署官員懷疑此事與北韓有關。(詳全文)

近日蘋果坦承,在iOS新版本中,的確干預了舊版iPhone智慧手機的電力使用,在必要時移除瞬間峰值以避免iPhone突然關機,等於間接承認調降iPhone的處理效能,也面臨了至少3起集體訴訟案。

美國伊利諾州北區地方法院、加州中區地方法院與加州北區地方法院分別收到針對蘋果的投訴,消費者指控蘋果透過iOS作業系統的更新迫使用戶購買最新款的iPhone。(詳全文)

新聞自由基金會(FPF)與護衛者專案(Guardian Project)近日共同發表Haven行動App,針對記者與維權人士設計的安全系統,可讓使用者監控是否有人趁自己不在的時候闖入私人空間或財產。

Haven可將任何Android手機變身成為動作、聲音、振動或燈光的偵測裝置,以觀察是否有意外的客人與入侵者。該程式只支援Android平臺,目前仍為測試版,並已藉由GitHub釋出開源碼。(詳全文)

獲得Google、阿里巴巴投資而備受關注的AR眼鏡新創業者Magic Leap終於在網站上公布產品的面貌,預計2018年內出貨。

新產品名為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創作者版),包含一個眼鏡裝置、電池與運算裝置包,後者以皮帶繫於腰間,兩者之間以一條電線連結。此外還有一個可供空中輸入指令、選取選單的手持式無線遙控器。眼鏡裝置稱為Lightwear、而電池與運算裝置名為Lightpack,而無線遙控器就叫Control。(詳全文)

過去聲稱自己是網路科技平臺、不願遵守各國對計程車業規範的Uber,引發歐盟計程車業者告上法院。歐盟最高法院針對訴訟做出判決,認定Uber是一家運輸服務公司,未來須遵守各歐盟會員國法規。

最高法院判決指出,Uber媒合服務「應被視為本質上與運輸服務有關,因此根據歐盟法律下,在分類上應屬於『運輸領域的服務』。」法院認為,Uber提供的並不只有媒合服務,它還有非專業車主提供載客運輸服務。因此法院認定Uber的媒介服務只是運輸服務的一部分。根據歐盟法令,此類服務應排除在一般服務業、國內市場服務業、電子商務業法令所賦予的自由權利之外,「各歐盟會員國得制訂此類服務的管理規範」。(詳全文)

圖片來源/余宛如立委辦公室

歷經7小時審查、刪除惹爭議的行政檢查條文後,資通安全法(簡稱資安法)草案終於走出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另外也明定行政院是資安法主管機關,刪除地方政府對資安事件的管轄權,還對關鍵基礎設施業者(CI)遭駭事件知情不報者加重處罰,罰金從原本的10萬~100萬元提高為30萬~500萬元。但因親民黨團代表對關鍵基礎設施指定程序的條文有疑義,堅持朝野協商,導致資安法無法在2017年底前完成二、三讀。(詳全文)

近期Nvidia宣布,不管是基於任何GPU架構,390版將是最後一個支援32位元作業系統的驅動程式版本,之後的驅動程式版本都將無法安裝在32位元的作業系統上,亦無法運作。

Nvidia此一變更,還牽涉到了Windows 7、Windows 8/8.1、Windows 10、Linux以及FreeBSD等其它作業系統。(詳全文)

根據趨勢科技日前揭露的一份臺灣各產業遭到駭客入侵的統計資料,2017年臺灣金融業遭到駭客入侵的比例,是各產業之冠,其次為政府機關和高科技製造業。臺灣趨勢科技技術顧問簡勝財表示,駭客要錢所以鎖定金融產業的網路犯罪,取代針對政府機關的APT攻擊,成為駭客入侵的主要原因。(詳全文)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vMwNh










iThome 新聞 防治勒索軟體解決方案大特輯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近年來,勒索軟體來襲,混合了多種滲透及攻擊手法,例如,透過應用系統的安全性漏洞,進而在企業中大肆蔓延。企業若要免於此類威脅,該如何強化端點電腦、網路、郵件安全?我們整理了市面上各種相關的資安產品,讓你一手掌握因應的對策。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loZI7f










iThome 新聞 【勒索軟體監控第一道防線】網路透明度是掌握勒索軟體攻擊的關鍵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近年來,防護思維大轉彎,從端點電腦分析使用者與應用程式的存取行為,並進一步加以反制,成為資安的新顯學。然而,這並非代表網路層的防護不再重要,相反的,企業若是能透過防火牆、網頁安全閘道、入侵預防系統(IPS)等設備,及早從網路流量就先行過濾,而非完全倚賴端點電腦的防護措施,便能減少電腦為了解析惡意攻擊,消耗大量的運算效能,影響使用者生產力的情況。

雖然,防毒軟體等端點電腦保護機制,已經納入了不少進階功能,藉此找出蛛絲馬跡,試圖拆解日益嚴重的未知攻擊手法,但透過網路層的分析,其保護層面更為廣泛,例如,在勒索軟體橫向擴散之後,透過防火牆,阻絕大量與已知C&C中繼站的連線,以免這些連線請求造成企業網路癱瘓。

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硬體設備的效能提升,對於小型企業而言,在擁有了端點的防毒軟體之後,具備多重防護機制的防火牆、UTM,便成為進階保護措施的首選。由於全球已經超過一半以上流量,都是採用HTTPS協定的加密,因此,標榜能解析SSL加密的內容,也成為目前次世代防火牆(NGFW)的標準配備。

有了防火牆之後,企業對於網路流量的過濾,可能再分工,進一步考慮如入侵偵測系統(IPS)、網路進階持續性威脅防護等解決方案,以及SSL加密流量解析的專屬產品等,分擔原本防火牆必須運算的效能,防火牆只需過濾大量已知的惡意威脅即可。而對於進階威脅,現在許多防火牆產品都能與沙箱設備,或是雲端沙箱服務搭配,不需在本機執行深度檢測,影響網路流量的傳送,甚至某些設備也能與其他同廠牌的防護機制,共用威脅情資,藉此及早攔截有問題的流量。

此外,近期也有針對DNS伺服器的措施,能擾亂勒索軟體與C&C中繼站之間的連線。對於加密流量的解析、管理(Encrypted Traffic Management,ETM),也可交由專屬SSL加解密設備執行流量的解密,減少IPS或是網路APT防護設備的負載。

防火牆是守護網路安全的關卡

基本上,企業網路端的防護第一道防線,莫過於防火牆或是UTM設備。在較早期的防火牆產品而言,主要著重於指定的內外部IP位址和通訊協定,進行把關,允許網路流量通過,或是阻擋。因此,在能夠承載目前企業網路流量的前提下,傳統防火牆設備仍可以善用基本流量過濾能力,來提供保護,只是,在進階威脅防護與整體管理的部分,不如次世代防火牆的功能豐富。

其實,防火牆與其他措施與防護設備,像是沙箱、加密網路流量解析設備,加以搭配之後,企業還是能夠因應較為新興的攻擊,也未必要直接汰換。然而,相對應的代價,就是管理者需更加頻繁地手動作業,例如,自行匯入威脅情報服務提供的惡意活動特徵資料、IP位址黑名單等,並檢查防火牆的事件記錄,以人工或匯入安全事件管理平臺(SIEM)的方式,從中找出可能的威脅。此外,若是與不同廠牌之間的沙箱設備搭配,相容性也是企業必須考量的風險。

藉由防火牆追蹤惡意連線記錄

針對勒索軟體疑似異常的連線行為,Palo Alto的PA系列防火牆會加以記錄,管理者從主控臺就能看到惡意網址事件排行、近期連線數量圖表,以及通往上述網站的DNS主機解析等資訊。

網路流量深度檢測機制,已是防火牆的標準配備

縱觀市面上的防火牆產品,國產廠商並不多,合勤與眾至可說是代表品牌,而兩個廠牌的防火牆設備,都能與指定型號的交換器、無線基地臺搭配,達到聯合防禦縱效,在發現受到勒索軟體攻擊的端點產生異常流量時,管理者能遠端封鎖交換器的網路連接埠,或是直接限制交換器的PoE供電時段,減少網路設備遭到攻擊的機會。

以合勤的次世代防火牆產品來說,ZyWall USG系列不只具備UTM的功能,包含防毒、內容過濾、入侵偵測防禦、防垃圾郵件等,能夠以此過濾已知的勒索軟體威脅,在較高階的機種上,也納入了SSL加密流量檢測的能力。而眾至的NU系列次世代防火牆,則是強調能針對封包進行深度檢測(DPI)。

統整防火牆狀態、流量,以及進階威脅資訊

Sophos XG防火牆在儀表板中,分別列出運作狀態、網路流量,以及進階沙箱分析結果等指標,下方則呈現政策套用的情形,以及需加以留意的警示通知。

透過內建或整合沙箱服務,進一步分析疑似未知威脅的檔案

此外,對於多個據點的企業,合勤另外推出了可由Nebula雲端管理平臺集中控管的NSG防火牆可選。同樣主打小型企業能輕鬆部署、或是能透過雲端管理平臺大量控管的小型防火牆產品,還有趨勢科技今年推出的CloudEdge,這款產品設備並非直接買斷,而是採取月租付費的方式,而內建的功能算是豐富,並且同時費用包含了雲端沙箱功能,以及遠端專家協助服務等,但就不像合勤和眾至的防火牆,能與其他區域網路中的網路設備聯合防禦。

不過,針對進階威脅的偵測,外國品牌的防火牆產品,大多可直接選用的沙箱設備與服務,對於可疑檔案,能夠進一步檢查是否為惡意軟體。

例如,Sophos XG系列防火牆能選購Sandstorm雲端沙箱,而SonicWall則是搭配的軟體服務套餐當中,針對防火牆的部分,提供了具有3種掃描引擎的沙箱。至於Check Point,他們推出的Next Generation Threat Prevention & SandBlast(NGTX),包含了SandBlast Threat Emulation功能。

提供C&C中繼站連線事件分析

針對勒索軟體回傳資訊的C&C連線事件,Verint TPS系統發現並攔截後的記錄,管理者能藉此得知詳細的資訊,包含來源端點電腦與遠端伺服器內容,以及傳輸的時間、連接埠、資料表頭等。

結合威脅情資,及早識別勒索軟體攻擊流量

威脅情資的使用與整合,也能增加防火牆及早阻斷勒索軟體威脅的能力。例如,Palo Alto的PA系列防火牆產品,可選用WildFire雲端情資服務,與同品牌其他的防火牆、端點偵防系統Traps,也能彼此互通威脅情資。

除了網路威脅情資的共享外,也有廠商直接與端點防護產品結合,像Sophos XG防火牆,能使用Security Heartbeat的通訊機制,藉由端點防毒軟體回報主控臺的狀態,再由XG防火牆採取放行或是暫時封鎖。

結合入侵指標與網路流量分析

在Cisco的AMP平臺,會將網路流量加以解析,歸納來源IP位址、使用者、作業系統類型之外,也列出符合入侵指標(IOC)的網路事件,並提供來源IP位址和受害特徵等進階資訊。

延伸網路防護的入侵預防系統,以及網路APT防護機制

基本上,網路入侵預防系統(IPS)的主要功能,前述的防火牆設備大多已經內建,不過,對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可能就會藉由專屬的IPS設備,獨立分析流量中的威脅。

普遍來說,在預算較為有限的小型企業,通常不會額外採用IPS,導致這種產品朝向大型化、更加專用特性發展。而在我們向廠商徵詢這類防護方案時,只有McAfee特別提及IPS,不過,像是趨勢和Symantec等廠商,實際上也有這種類型的專屬產品,但他們並未提及。

以McAfee的產品Network Security Platform而言,就主打不使用特徵碼的行為分析,卻仍然可以抵禦勒索軟體等未曾見過的威脅,以及殭屍網路、DDoS攻擊等。此外,處理效能的部分,Network Security Platform最多可支援320 Gbps流量,並採用威脅防禦生命週期方法,也能利用來自多重來源的資料,進一步提供企業的可視性。

相較於次世代IPS的解決方案,許多廠商提及了網路APT防護的產品,包含AhnLab、Cisco、CloudCoffer、FireEye 、Verint,以及趨勢科技等,與IPS最大的不同是,APT防護產品涵蓋的範圍較廣,在網路之外,也針對端點電腦和電子郵件,提供相關的保護措施。

基本上,上述的APT防護產品,都是以實體設備的型式為主,其中,有些是針對網路提供保護的產品,像是FireEye NX系列,以及趨勢科技DDI等。

不過,也有些產品同時具有IPS的特性,以及網路APT防護能力,難以直接歸類在特定類型。例如,Cisco推出的AMP for Network,就是這樣的產品,它採用超過500種動態行為分析指標,用來阻擋可疑入侵行為,並透過機器學習,判斷可能會遭到攻擊的端點電腦。

而這個解決方案也結合了Cisco的Talos威脅情資,能與AMP針對端點、電子郵件、網頁安全等防護措施結合,對於所有檔案進入網路後的活動,能夠持續監測、分析、記錄。此外,AMP擁有事件來源回溯機制Retrospective,藉由文件檔案的分析記錄,在發現攻擊事件時,追溯感染途徑。

解析及追蹤DNS轉址流量

若受到感染的用戶端,嘗試使用DNS指令與主控端殭屍網路病毒進行通訊。Cisco Umbrella將禁止連線,並留下記錄,供後續調查時進一步分析之用。

進階拆解DNS轉址,防堵中繼站

對於採用IP位址黑名單,執行放行與封鎖的防火牆,面臨到有心人士不時變動DNS對應的IP位址,便難以阻絕包含勒索軟體在內的惡意程式,利用這樣的方式躲過防火牆的檢測。由於許多勒索軟體都要透過中繼站通知攻擊者,藉此執行下一步攻擊,因此,也有廠商特別提及DNS防火牆這種類型的產品。

我們所詢問到了兩個廠牌的產品,分別是Infoblox的DNS防火牆,以及收購自OpenDNS的Cisco Umbrella,前者提供了實體設備和雲端服務,而後者則是以雲端服務的方式提供。

針對網路加密流量進行有效管理

隨著加密流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自Chrome、Firefox兩大瀏覽器陣營在2017年初,都發表統計數據指出,全球超過一半以上都是採用HTTPS協定的加密流量,這也代表了這種流量的應用越來越普及。但加密流量的普及,同時也帶來針對這種流量攻擊手法。日前,中國資安研究人員發現瀏覽器漏洞,有心人士可藉由萬國碼的網址與ASCII字元轉換,成為網路釣魚中,欺騙使用者的手法。因此,若是企業能事先解析流量,為上網員工進行把關,就能減少受到這類惡意攻擊的機會。

雖然,不論是防火牆、網頁安全閘道,以及IPS等,都有基本的識別SSL加密流量內容的能力,但若是全數由上述防護設備自行處理,相當耗費這些設備的系統資源,容易導致網路效能變差,影響企業的生產力。因此,透過專屬的ETM設備,解密流量的內容後,再交由前述的防護設備分析,就能將較多運算資源運用在尋找惡意威脅中。

專門拆解SSL加密流量的解決方案很多,包含F5、Gigamon、A10、以及Symantec等廠商,都有相關產品。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DzeqiS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8:新世代儲存】公雲將取代傳統企業儲存,快閃則獨撐外部儲存大樑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無論景氣如何發展,企業手上持有的資料量,都仍然會隨著時間而持續增加,但矛盾的是,傳統企業外部儲存產品(SAN、NAS與DAS)在企業儲存銷售中所占比重,近3、4年來卻連年持續下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便是Server SAN、超融合(Hyper Converged),以及公有雲等新興儲存架構的興起,擠占了原有傳統儲存產品的市場。

在這些新興架構中,對傳統儲存產品最具威脅性的是公有雲儲存服務。公有雲儲存的問世與成熟,可說是近年來對企業儲存應用衝擊最大的新架構,而AWS、微軟等公有雲儲存服務商,也成了傳統企業儲存設備供應商的最大競爭對手。

Wikibon、IDC等研究機構的統計報告,都指出同樣的趨勢,整個企業儲存市場雖然持續擴展,但傳統企業儲存設備的銷售比重,從2014年起便明顯下滑,公有雲儲存則急速成長。以2017年來看,公有雲儲存的銷售額已接近傳統企業外部儲存的1/3,預計到2020年就會超越傳統企業儲存。

但是在持續下滑的傳統外接儲存設備市場中,卻有一個新興產品類型不僅不受衰退影響,反而逆勢持續高成長,這便是全快閃儲存陣列,成為支撐傳統儲存架構的新主力。

如果擴大觀察範圍,將混合硬碟與SSD的混合式快閃儲存陣列也涵蓋進來,則我們可以發現:廣義快閃儲存設備當前的市占,其實已經超過整體儲存市場的1/3,成為任何企業都不能忽視的領域。

未來企業的儲存基礎—公有雲儲存

隨著網路基礎建設的持續完善,將各式各樣的IT應用轉移到雲端上,從而減輕本地端的系統建置與管理負擔,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儲存應用自然也不例外。

依Wikibon在Server SAN儲存應用報告中,所統計的各類企業儲存架構發展趨勢顯示,在2012年以前,公有雲儲存還是個不起眼的產品類型,銷售額只相當於傳統企業儲存產品的3%。然而到了2016年時,公有雲儲存的銷售額已成長到相當於傳統企業儲存的23%,2017年又上升到相當於傳統企業儲存的1/3。依這樣的發展趨勢,2020年將是一個轉折點,屆時公有雲儲存的銷售額便會超越傳統企業儲存。

公有雲儲存之所以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採用,除了管理負擔輕、可彈性配合用戶應用規模、較低的總體持有成本等「成本面」的優點外,在「功能面」方面,這幾年來也有全面性進步,從充當共享檔案儲存空間的雲端網路磁碟,到配合雲端運算平臺虛擬機器(執行個體)使用的區塊型與檔案型雲端儲存服務,以至供備份或大容量長期儲存應用的備份、歸檔型雲端儲存服務,幾乎已經涵蓋傳統企業儲存應用的所有範圍。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除了沒辦法直接接觸實體機器這一點以外,現在IaaS公有雲所能提供的儲存服務,幾乎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企業儲存應用需求。

而依據我們iThome於2017年年中進行的《2017年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臺灣企業對公有雲儲存也充滿興趣。目前臺灣企業採用公有雲的比例只有19%,占企業容量比重也只有9%,但若把時間拉長到2、3年以後,到2020年時,預期67%的企業都會採用公有雲,占企業儲存容量的比重也會提高到20%以上。

傳統企業儲存的新主力—快閃儲存

NAND Flash記憶體的快閃儲存技術,是近年來影響力最深遠的儲存創新之一,讓儲存應用擺脫傳統磁碟的效能瓶頸,為企業儲存帶來幾乎沒有止盡的效能與容量密度成長。

就企業儲存來說,比起日漸衰退的傳統高階儲存陣列,或是低技術門檻、利潤也低的入門級儲存設備,基於Flash記憶體的全快閃儲存陣列,已是當前企業外接儲存系統中,發展最蓬勃、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這2年各儲存廠商新推或更新儲存產品時,無一例外地都會同時推出採用全快閃組態的版本,使得全快閃架構儼然成為企業儲存產品未來的唯一出路。

依研究機構Gartner公布的2017年第2季企業儲存市場資料,整體市場銷售比2016年同期衰退了8.7%,唯有全快閃儲存陣列仍持續維持成長,如果就快閃儲存應用發展最快的美國市場來看,全快閃儲存占企業通用儲存產品的銷售比重,在2017年便已經達到36%,預期2018年很可能就會超過50%,成為日後支撐傳統企業儲存的主力產品類型。

而iThome的《2017年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也反映了相似的趨勢,目前臺灣企業採用全快閃儲存與SSD+硬碟混合儲存的比例,分別只有11.6%與23.3%,占儲存容量比重也只有6.9%,仍在起步階段。但預期到了2020年時,導入全快閃與混合儲存的企業比例將大幅提高到50%與64%,占企業儲存容量的比重也將增加到20%。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pXgrDz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7:伺服器分層式記憶體】NVM儲存記憶體技術漸成熟,伺服器邁向記憶體分層新架構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在2017年,隨著新一代資料中心走向超高速儲存應用時代,伺服器儲存架構也開始有了更重大的發展,不只是採用高速傳輸介面的NVMe在伺服器市場上普及成為主流,隨著非揮發性記憶體(NVM)技術步入成熟,新一代的高速儲存等級記憶體(Storage Class Memory),也開始在伺服器上逐漸展露頭角,甚至更將成為影響2018年伺服器設計架構發展的關鍵,將發展出全新的分層儲存(Multi-Tier)式的記憶體資料存取架構。

過去1年來,在伺服器儲存裝置市場上,開始出現不少採用新型NVM技術推出的高速儲存等級記憶體,以和傳統的DRAM及NAND Flash記憶體作區隔,強調資料存取速度更貼近DRAM,同時兼具有NAND Flash資料永久保存的特性,如英特爾傾全力發展3D XPoint技術所推出的Intel Optane記憶體就是其中之一,強調存取速度可達到現行NAND Flash的1千倍,而且單位成本相較DRAM低廉,可用來補足現行DRAM及NAND flash資料存取使用上的不足。

英特爾在2017年上半年針對了伺服器市場推出首款Optane SSD固態硬碟,具備更快的資料存取速度與更長的使用壽命,做為伺服器的儲存裝置或快取,而且還可以當作記憶體配置的延伸,能利用軟體定義記憶體技術,將Optane SSD與DRAM組成一個更大記憶體資源池,來突破現有伺服器原本的系統記憶體最大容量上限,大幅增加系統記憶體空間,以提高伺服器運算承載效能。

另外還有記憶體及儲存廠商則改從記憶體模組介面來著手,如美光(Micron)等,利用DRAM與NAND Flash兩者組合推出的持續儲存記憶體模組NVDIMM(Non-Volatil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同樣兼具高速記憶體效能與資料永存特性,也被當作儲存等級記憶體來使用。目前一些主要伺服器廠商,如HPE、Dell等,在新款伺服器產品上,都已正式支援NVDIMM。

迎接超高速儲存應用時代,伺服器記憶體也將出現分層儲存架構

隨著採用不同NVM技術的儲存等級記憶體,逐漸在伺服器市場上站穩腳步,2018年伺服器儲存架構也將出現重大的變革,不再採用傳統3層式資料存取架構(第1層:CPU快取、第2層:DRAM、第3層:SSD固態硬碟,或傳統硬碟)來存取資料,而將發展出全新的分層儲存的記憶體存取架構,來存放不同用途的資料,就像是儲存系統常見的自動分層設計,讓企業可以視資料本身的重要性,或存取頻率,移動到不同層的儲存等級記憶體來存放,同時兼顧成本和存取效能。

伺服器記憶體分層架構的出現,對於企業資料中心來說,將更容易用來滿足各種複雜大型運算任務對於資料存取延遲的需求,包括在高效能運算、大數據分析、商業應用、人工智慧,以及深度學習方面應用等,讓需要不同存取速度的資料,可以自動存放在不同層級的高速儲存記憶體上,例如,當資料離開了CPU的快取之後,進到下一層時,可用來存取使用頻率較高的重要資料(或稱為Hot Data),資料經過下一層,速度就沒上層快,但記憶體容量變大,能存放更多資料,再下一層,記憶體配置再加大,可存取較無迫切需求的資料。

伺服器邁向記憶體自動分層新架構,也將成為Dell 2018年伺服器發展的重要戰略。戴爾全球伺服器解決方案部門總裁Ashley Gorakhpurwalla就表示,當伺服器開始有了記憶體分層架構以後,未來將能透過記憶體分層管理軟體,同時管控不同層記憶體間的資料轉移,或是提供其他軟體儲存服務,如資料重覆存取使用,或者利用儲存快照(snapshot)來備份資料等,甚至還可以將多臺伺服器內含有數層的儲存記憶體,建構成為共享式記憶體資源池,可以依需求快速靈活的調度,做為企業不同應用系統快速存取的使用。

臺灣IBM硬體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李正屹也認為,將來伺服器儲存架構的發展,將會效仿儲存系統的作法,可以利用軟體定義儲存(Software Defined Storage)方式,來實現記憶體自動分層,讓不同用途的資料,可以動態地存取在不同層級的儲存裝置上,來滿足企業不同應用任務的需求。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Ej6Ry3










iThome 新聞 【2018關鍵趨勢6:Chatbot】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成熟,Chatbot成企業搶客新競爭力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大家應該很難不注意到,2017年在Line和臉書等社交平臺上,開始出現許多企業推出對話機器人的身影,光是在臺灣,2017年Chatbot的應用就遍布各產業,例如,台灣房屋推出地產機器人,金融業也有多個理財諮詢服務Chatbot,而萬芳醫院也推出了醫療服務Chatbot,企圖搶攻對話機器人帶來的商機,甚至,就連政府機關也跟上這一波對話機器人的潮流,中區國稅局也推出了稅務諮詢服務Chatbot。

根據Gartner 2017年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2016年到2017年第一季對話式AI平臺的討論度足足成長了253%,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將2017年視為AI應用大爆發的元年,其中一項不容忽視的AI應用,便是掀起對話式商務的Chatbot應用。

2016年3月微軟在通訊軟體上,推出一款對話機器人Tay,與全世界的網友互動,不料在24小時內,Tay被網友訓練成具有種族歧視的AI機器人,微軟也緊急宣布將Tay暫時下架,當時多數企業認為Chatbot只是個玩具,不會走進企業端,更沒想過Chatbot能夠帶來對話式商機。

從Chatbot的通路端來看,許多企業採用的Chatbot通路臉書,在2016年4月釋出Messenger API,才經過3個月就已經有超過1.1萬的Bot,而到了2017年4月,每個月在Messenger平臺上的活躍Bot竟然暴增到了10萬個以上。

臉書甚至更進一步,在Messenger的智慧搜尋Discover中,開始支援搜尋Bot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在Messenger上,依照類別瀏覽和搜尋企業自家開發的Bot。

而Gartner在2017年發布的一項報告中預測,2018年全球超過20億的人,會經常用對話的方式,與AI語音個人助理互動,到了2020年,則是會有40%的使用者,是用對話介面的App為主,25%的家庭擁有一個語音助理裝置後,後持續購入2個以上的語音助理裝置。

Gartner認為,對話的互動模式會變得越來越重要,2016年Google Home、臉書的Chatbot,以及Amazon Alexa的興起,促成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開始轉變,大量的使用者由App,轉而使用Chatbot,由於使用者的習慣已經轉變,「現在再不做就太遲了!」Gartner個人技術研究部研究總監Adrian Lee表示,未來若是企業沒有提供Chatbot的通道,將會逐漸失去競爭力。

Gartner也在10月發布2018年暨未來的十大預測,其中Gartner指出,到了2021年,將會有超過50%的企業投入在機器人(Bot),或是對話機器人創作上的支出,將超越傳統行動應用程式的開發。

也就是說,Gartner認為,使用者的注意力,已經開始從手機應用程式,移轉到各種新式的「後App時代技術」,如機器人和對話機器人,企業使用Chatbot或是虛擬助理,來回答一些較為制式和常見的問題,能夠讓企業節省更多人力,進而更彈性地調配人力,將節省下來的人力,轉而從事較不制式化、複雜的工作。

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成熟,帶動Chatbot走入企業

近一年來,Chatbot應用之所以能夠突破,從實驗室走到業界,開始成為企業能夠投入開發的應用,「關鍵在於AI能夠真正理解人類的語言!」掌管IBM所有核心認知系統服務技術的Watson CTO Robert High認為,近來自然語言理解技術成熟,讓AI能夠真正看懂人類的語言。

也因此,AI的應用才有所突破,其中,Robert High認為,對話型的AI系統就是AI技術目前較成熟的應用,Chatbot也在2017年,開始出現在企業的實際案例中。

過去,企業要開發自家的Chatbot並不容易,但是隨著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成熟、電腦運算能力提升,加上Google、IBM、微軟等科技大廠,相繼開源釋出了機器學習技術,也推出了AI雲端平臺,大幅地降低了企業開發Chatbot的門檻。

不過,和Google、微軟聯手研究Chatbot的臺大資工系助理教授陳縕儂,在2017年初指出,打造Chatbot背後的3大關鍵技術分別是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對話管理和自然語言生成系統。

而目前大多數對話機器人的應用,都是利用了自然語言理解技術,來拆解使用者所說的話,藉由抽出執行任務的條件,就可以改用電腦程式來產生SQL指令,進而完成符合這些條件的查詢動作,不過,她指出,能夠進一步具備對話管理能力的Chatbot,目前比較少見。

Chatbot將著重於對話管理,為企業創造有價值的對話

簡單的制式型問答Chatbot,只能解決客戶一部分的問題,企業若要搶攻對話商機,還得透過對話管理機制,打造出真正能夠與客戶對話的Chatbot,也因此Chatbot開發平臺服務商,2017年不管是IBM Watson對話服務、微軟的LUIS,以及Amazon的Lex,也都開始更進一步,紛紛在對話管理機制上有些著墨,這也意味著,企業有工具可以打造出企業級的Chatbot,來提供能夠處理複雜任務的對話機器人。

未來,Robert High認為,Chatbot的挑戰在於如何真正幫助人類理解,舉例來說,什麼樣的意圖和例句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在訓練AI對話系統時,應該要給予系統什麼樣的例句才是最理想的,他解釋,因為使用者和該領域的專家,表達的方式截然不同,企業要如何深入了解這些表達上的差距,也是挑戰之一,此外,企業還要建立出一套符合人類真正對話的流程,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zOKNHW










iThome 新聞 端點防護是勒索軟體最終抵禦的戰場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基本上,勒索軟體發動攻擊的地方,主要還是在端點電腦上,因此針對端點提供保護的措施,乃是兵家必爭之地。由於近年來,針對企業的持續性進階威脅(APT)攻擊相當常見,不少廠商推出新興的次世代防毒軟體(NGAV),就強調能夠抵擋這類未知攻擊,而不像傳統防毒軟體的做法,有待仰賴特徵碼更新後,才能識別並加以攔截。

不過,即使是發展已久的企業版端點防護產品,面臨來勢洶洶的勒索軟體攻擊,也開始加入像是機器學習分析,藉此識別疑似異常的處理程序行為,因應日新月異的攻擊手法。而且,許多廠商也推出專屬的端點偵測與回應(EDR)方案,能搭配現有的端點防毒產品,企業能藉此得知受到感染的電腦數量,以及更全面的防護態勢。

針對內部異常事件的調查,還有像是內部存取行為監控系統(UEBA),從訴求使用者與接觸的實體(Entity)之間關聯出發,主打從大量的事件記錄中,找出潛在的威脅。UEBA與EDR最大的不同,是後者在偵察之餘,強調能在端點電腦上,執行較多的反制措施。我們在這次徵詢廠商的時候,就有同時兼具UEBA與EDR屬性的解決方案。此外,普遍來說,EDR必須安裝端點的代理程式,因此作業系統平臺

而無論是企業版端點防護產品,還是次世代防毒軟體,除了在攻擊事件發生前期,偵測及阻擋勒索軟體的威脅,也有不少產品具備其他能力,像是作業系統與常見應用程式漏洞修補,或是能與前端的網路防護產品,包含防火牆、網頁安全閘道等,共享威脅情資,進而在接觸端點之前,就封鎖相關攻擊。

在趨勢科技的OfficeScan XG的管理主控臺中,在威脅事件數量與端點電腦列管的情況之餘,儀表板的摘要資訊優先列出勒索軟體在企業內部分布的狀態,藉此讓管理者快速檢視這種類型的資訊。

防毒軟體提供多重防護機制,並可延伸結合攻擊事件調查與回應

從我們這次收集到的端點防護產品中,大多都包含了檔案特徵碼以外的偵測機制。以趨勢科技在企業端點防護的產品而言,OfficeScan XG則是著重勒索軟體常見的手法,提供相關防護措施,像是針對疑似惡意軟體大量加密檔案的行為,進行監控,以及對於惡意網址,進行阻擋,以免使用者不小心點選。

在攻擊事件的調查與提供進階保護的部分,則是可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Trend Micro Endpoint Sensor結合,進一步分析在多個端點發生的事件,並且可將疑似是勒索軟體病毒的檔案,傳送到沙箱設備Deep Security Analyzer,進行再次分析。

而在國內市占率也相當高的Symantec Endpoint Protection(SEP),原本已經提供了像是IPS、SONAR應用程式行為辨識等阻檔機制,而在最近推出的14.1版裡,則是納入了進階機器學習,以及應用程式的權限強化控制(Application Hardening)的能力。

而對於攻擊事件的調查,以及威脅情資的彙整,則是能與同廠牌的Advanced Threat Protection: Endpoint搭配,管理者可藉此了解事件的脈絡。

今年4月從Intel獨立出來的McAfee,他們旗下的企業版端點防護產品McAfee Endpoint Security(ENS)10.5,則是提供名為即時防護(Real Protect)的機制,藉由機器學習,同時採用靜態與動態分析模式,比對檔案與威脅模型的相似度,以及檢查應用程式執行的行為。

對於威脅情報的交換,ENS則是可透過McAfee Threat Intelligence Exchange,與其他已安裝ENS的端點,以及McAfee產品之間,快速流通惡意威脅資訊,而對應的端點的偵測與回應措施,則是McAfee Active Response(MAR),管理者可指定在發生特定情況時,由MAR先行處置,例如,ENS發現一定數量的檔案,遭到加密時,由MAR自動限制端點電腦的網路連線能力。

就連提供作業系統的微軟,也強化產品內建的端點防護軟體——Windows Defender。例如,在今年下半新推出的Windows 10秋季創意者更新版中,針對加密勒索軟體會大量加密電腦資料的情形,新增了受控管資料夾,只允許指定的應用程式存取檔案;而在企業環境中,管理者則是可透過Windows Defender Application Control,大量套用應用程式白名單設定。

而針對事件的調查,微軟則是提供了另一套產品——Windows Defender Advanced Threat Protection,能收集端點電腦上的事件,並加以反制。而這套系統,也可彙整同廠牌的內部存取行為監控系統Advanced Threat Analytics,以及雲端電子郵件防護Office 365 Advanced Threat Protection的事件記錄,藉此得到更為精確的分析結果。不過,相較於其他防護產品,若要同時採用Windows Defender,以及對應的端點偵防系統,作業系統不但只能使用Windows,還有諸多版本上的限制。

提供攻擊事件的關連圖表

針對受到勒索軟體攻擊的事件,端點偵防系統可提供受害的範圍關連圖,以圖中Carbon Black的Cb Response來說,管理者可得知勒索軟體進入到端點電腦後,執行與解壓縮的過程。

加入機器學習、應用程式漏洞防護、檔案加密回復等強化機制

相較於上述廠牌的企業級端點防護產品,除了提供能互相搭配的事件調查與回應解決方案外,還可以與其他不同類型的防護系統串連,並共享即時情資。不過,有些品牌仍是以防毒軟體為主,像是Kaspersky、ESET、F-Secure等。

例如,Kaspersky推出的企業版防毒Kaspersky Endpoint Security(KES)10.3,則是主打在事件發生過程中,能從攻擊初期到最後防治的階段,提供豐富的保護機制。例如,對於不幸受到攻擊之後,電腦遭到加密的情況,KES則是具備自動恢復(原廠稱為回滾)的能力,在防毒軟體監控的過程中,若是發現執行應用程式時,對於系統進行破壞時,便能自動還原應用程式至尚未執行前的狀態,降低系統受到損害的程度。

主打產品較不占電腦系統資源的ESET,他們旗下的解決方案,都具備進階記憶體掃描模組,能防範惡意軟體多重包裝,導致防毒引擎無法依據特徵碼識別的情況。而該廠牌的防毒軟體,也有專門因應勒索軟體的反制功能Ransomware Shield,攔截相關的攻擊。

針對未知的威脅,F-Secure Business Suite Premium採用了名為DeepGuard機制,結合了檔案信譽、應用程式行為分析和利用漏洞多種檢測因素,藉此能快速判別已知的威脅,以及零時差攻擊。這款解決方案也針對目前新興的惡意軟體,採用多防護引擎,避免因單一防毒引擎造成的漏報和誤報情況。

透過高風險事件挖掘潛在威脅

想要找出埋藏在企業內部的勒索軟體威脅,企業可經由內部存取行為監控平臺,從其中找出。以圖中的LogRhythm儀表板而言,管理者就能從圖中97分和94分的事件記錄,開始著手調查。

不只事前阻絕威脅,並能採取反制措施的次世代端點防護

近年來,許多新興的端點防護廠商與產品出爐,像是Carbon Black、CrowdStrike、Malwarebytes,它們都強調不採用傳統防毒軟體的檔案特徵碼機制,甚至,部分產品能夠完全取代這種保護的措施。

就整體產品線的配置來說,Carbon Black總共有3款產品,分別是主力端點偵防產品Cb Defense、適用於伺服器端的Cb Protection,以及偏重事件調查與鑑識應用的Cb Response。

而CrowdStrike的端點防護產品Falcon Endpoint Protection Platform,則是強調結合事件應變服務,並可選購由原廠所屬的資安分析師與攻擊入侵專家,針對異常事件,提供相關的分析。

相較於上述2個系列的解決方案,強調能完全取代防毒軟體,Malwarebytes的企業級產品Malwarebytes Endpoint Security(MBES),則是主打可與現有的防毒軟體共同使用,同時內建系統清洗機制,能夠還原機碼、系統檔案,以及修復受到感染的檔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因應無檔案型式的攻擊手法,前述的端點防護產品之中,不少也提供了監控或是掃描記憶體內狀態的能力。不過,我們在這次收集與勒索軟體防護相關產品時,代理商數位資安提供了一套名為Morphisec的產品,有別於防毒軟體採用偵測惡意軟體與行為,並進行攔截的手法,這款解決方案反其道而行,讓攻擊者找不到計畫要下手的目標,藉此提供保護。這款軟體也採用了欺敵戰術,在重新排列應用程式在記憶體的內容外,同時也保留了應用程式原始載入的部分,作為吸引攻擊者上鈎的誘餌。一旦發現有心人士試圖針對應用程式的漏洞下手,Morphisec就會阻擋並發出警示。

不過,代理商也指出,Morphisec著重於防範勒索軟體這種未知攻擊,因此,他們也建議還是要搭配防毒軟體使用,由此類資安產品抵擋已知威脅。

提供端點發現的惡意情資,可聯繫防火牆,在此先行阻絕

針對進階威脅,Sophos則是在既有的企業端點防護之外,推出Intercept X解決方案,除了能與同廠牌的防毒軟體在一起執行外,對於不想立即換掉現有防毒軟體的公司,也可以藉著加入這款軟體,強化端點的保護能力。

其中,Intercept X具有3個主要功能,分別是防止有心人士利用漏洞進行攻擊的Exploit Prevention,對於加密檔案行為偵測、檔案的復原機制Crypto Guard,以及事件根源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等。至於聯合防禦的部分,Intercept X則能與同廠牌的XG次世代防火牆搭配,透過名為Security Heartbeat的同步安全(Synchronized Security)技術,防火牆能依據端點電腦的安全狀態,調整內部對於電腦對外連線的限制。只是相較於其他的產品,Intercept X適用於Windows 7以上的工作站電腦,並不支援伺服器與其他平臺。

將次世代防火牆與端點聯合,藉此達到縱深防禦的效果,還有Palo Alto與Check Point兩個防火牆廠牌,旗下也有端點偵測與反制的解決方案──Traps與SandBlast Agent。

藉由使用者的行為分析,快速找出疑似異常的事件

在上述具有高度與端點結合的端點偵防系統之外,其實企業也可藉由內部存取行為的監控(UEBA),從大量事件記錄中,彙整可能隱而未現的攻擊,像是IBM QRadar、Splunk Enterprise、Micro Focus ArcSight、LogRhythm,以及微軟Operations Management Suite等,都算是這種類型的產品。

其中,上述監控系統,Splunk推出了針對勒索軟體的附加模組,包含:Insights for Ransomware,以及Security Essentials for Ransomware。而Micro Focus則ArcSight的功能,區分各種應用模組,像是ArcSight RepSM Plus威脅情資,與ArcSight Marketplace事件關連性分析,以及ArcSight UBA使用者行為大數據分析等。

但也有像LogRhythm從UEBA跨足EDR的解決方案,企業可選購System Monitor模組,部署在端點電腦運用。

至於微軟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Suite,是我們這次徵詢的產品中,唯一以雲端服務提供的事件分析產品。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pXq2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