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Bank 3.0、Fintech席捲全球金融機構,銀行創新教父Brett King所寫的《Bank 3.0》書中指出:「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行為。」金融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有業者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自動執行理財投資、線上保險、區塊鏈跨境交易或身分驗證等。傳統金融機構背負著數位轉型與創新的壓力。
現在,提供金融服務者,已不見得是銀行。這股Fintech趨勢,模糊了原本劃分明確的金融業務界線,也將各種新技術帶入法遵、監理的領域。此外,近年金融法規變化快速,讓金融業者為了達成法遵要求,不得不提高法遵人員、治理、風險管理的成本。各種因素催生出監理科技(Regtech)這個詞彙。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近期出席一場立委許毓仁所舉辦的Regtech論壇,提出金管會對Regtech的意涵解釋。他指出,Regtech從金融業者角度,可譯為「法遵科技」,是指透過整合所有交易、財務和金融行為,提供企業解決監管問題,來符合監理機關的法遵要求。對監理機關而言,Regtech則譯為「監理科技」,運用資訊科技,針對受監理的金融業者充分蒐集所需要的營運資料,並且分析研判,達成風險控管、資安預警與消費者保護等監理目的。
快速變動的金融法規與新興技術成熟,促成Regtech
蔡福隆進一步解釋Regtech的崛起,有兩個因素,包括金融法規變動迅速,以及技術的成熟。他引用研究報告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法規的罰鍰超過3,000億美金,而且從2008年至2015年間,法遵變化量幅度高達492%。此外,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運算、大數據的技術成熟,將Regtech推向舞臺。
例如,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將在今年5月25日上路,即便是歐盟的法律,但是具備全球的效力,很多企業開始擔心法遵上的成本增高。
「大量的法規變動,就代表著機會跟著來。」Hitachi Vantara金融監理科技服務風險與法遵事務的全球負責人Nirvana Farhadi直言。這位歐美法遵圈的Regtech趨勢家,曾是KMPG合規報告部門主管,更是歐盟監管部門指派參與MiFID II / MIFIR監管標準訂定的首席專家。MiFID II更是今年1月正式啟用的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法規,該規定的影響力遍及全球大企業。
Nirvana Farhadi認為,Regtech的影響範疇不限於金融服務業,只要有法規的地方,就有Regtech。而且Regtech將是一個機會,讓企業可以降低法遵成本,解決資訊孤島(Silo)的問題,也可以讓機構更加有效率。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則指出,「早期機構間規範比較清楚,管法很好管,但是這3、5年來有個變化,Fintech的大浪潮,它顛覆了一個界線。」
他表示,監理有「機構型監理」與「功能型監理」這兩大類,臺灣及亞洲的大陸系國家皆屬此類。機構型監理是以機構作為監理的基本形式,區分為銀行法、證券交易法、保險法等。但是Fintech讓機構之間不再有明確的劃分,很難再單純以機構型的方式完成監理,法規條文勢必要經常修正跟調整來符合需求。因此,就出現了用科技來應萬變的Regtech。
曾一手建立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電子金融服務,領導美聯電商部門多年,後來進入學界的杜克大學法學院教授Lawrence Baxter也表示,Fintech創造了Regtech需求。他認為,Fintech的發展,替金融業者產出了大量的資料量,已經不可能單靠人力去監控每一筆交易,因此,業者開始有各種新興工具來做到自動化分析。
這樣的發展,就促進了監管者也必須同樣具備創新的科技力。「今天產出了數以百千的資料點,要怎麼監控?」他指出,唯有透過新技術、自動化的分析才能夠做到。
根據勤業眾信的報告即點出,Regtech重點發展領域有法遵與合規報告、交易監控、身分識別與控管、風險管理這4大類別。
臺灣Regtech尚早,監理沙盒作為創新起點
「現階段金管會的監理方式仍然比較傳統,以財務報表、場外監控的方式去做,金融機構也沒有很多應用AI的部份。」蔡福隆坦言,臺灣在Regtech的發展不是很快,尤其Regtech需要很強的金融實務經驗,金管會希望可以充分跟金融業者合作,提出更多有效的方案。
2017年12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即俗稱的金融監理沙盒。這個外界重視的沙盒法案,讓臺灣成為全球第5個實施監理沙盒的國家,更是第1個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監理沙盒。
蔡福隆強調,「沙盒除了提供創新以外,也是社會對話很好的機會。」他舉例,現在掀起全球熱潮的首次代幣發行(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是許多業者關切的議題,可藉由發行虛擬貨幣來完成籌資的夢想。
外界關注,臺灣ICO究竟會不會合法化?蔡福隆表示,可以透過監理沙盒的機制來討論它的利與弊,它將成為一個推廣創新的著力點。甚至要不要開放比特幣交易所或是其他類型的交易所,都可以透過監理沙盒去探討。
「監理沙盒是一個改變的開始,法案的通過代表著今年會有很多的發展。」蔡福隆說道。
萬幼筠也對金管會的努力給予肯定,雖然過程辛苦,但是現在金管會願意擁抱金融科技也有行動力。尤其去年9月上任的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為法律背景,因此可以充分理解監理沙盒的結構設計。
「監理沙盒是找到未來方向的過渡手法。」他指出,在未來發展未知的情況下,沙盒可以作為一個過渡的手法。現在也不僅僅有金融監理沙盒,無人駕駛器具沙盒、中小企業科技沙盒等,政府也都在研議當中。
Lawrence Baxter也指出,監理沙盒不僅是政府扶植新創業者的方式,也是監管者學習如何應用Regtech的地方。「監理沙盒創造了一個共同實驗的環境。」他表示,暫時的法規豁免,讓業者不用因為跟現有的法規牴觸,而阻礙了商業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是監管者學習新的監管方式的好地方。他直言,Regtech發展先進的地方,就是那些實施監理沙盒的國家。
全世界落實監理沙盒最不遺餘力的英國政府,其在臺辦事處副代表畢騰安(Andrew Pittam)也在這場Regtech論壇上,分享英國在Regtech和金融監理沙盒的經驗。
他指出,英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就投入Regtech的發展。而且在2016年6月正式實施監理沙盒,現在已經累積有200個團隊申請進入沙盒。
畢騰安分析,英國監理沙盒成功的原因,包括提供了申請者接觸到監理專家、監管工具的一個絕佳管道。
其次,經過政府審核進入沙盒的申請者,可以獲得多數投資者的青睞。第一梯次的申請者,至少有40%在實驗中,或是下一輪測試之前就有機會獲得外界的投資。
最後一個成功的關鍵是,進入監理沙盒,就像是市場的敲門磚,確保商品有機會商轉。
「科技正在改變整個監管的結構。」Lawrence Baxter比喻,接下來監管者單位會出現「火箭科學家」的人才需求,他用火箭科學家來形容Regtech人才所需要的艱深學問、數據分析能力。萬幼筠也同意,科技法遵人才的缺乏,將是發展Regtech的其中一道難題。
不過,曾經輔導多家歐美金融機構導入Regtech應用的Nirvana Farhadi提醒,Regtech不會是一根魔法棒,只要念出咒語,問題就會解決。尤其「很多機構的資料分散在各單位,甚至取得不易,這就是一種Silos(孤島),也是擁抱Regtech的困難,但不是無法克服。」她建議,企業應該要有策略性的遠見,才有辦法在這一波監理科技的浪潮中領先競爭對手。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nHQhA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