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中,行政院拍板定案,開始大力推動科技部提出臺灣AI戰略,科技部長在過年前的年終記者會上,細數過去一年來,臺灣AI戰略打基礎的成果。他更點出,過去一年可說是臺灣布局AI的元年,但今年就要開始進入AI實踐年。科技部希望將各領域基礎研究成果,開始放入各種AI實際應用,來帶動產業投資和發展。
科技部去年提出的臺灣AI策略,作法上可分為5個部分:AI研發平臺、AI創新研究中心、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半導體射月計畫和科技大擂臺。AI研發平臺專注於硬體建置和研發服務,今年啟動的AI創新研究中心則是負責人才培育與創新加值服務,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提供了實作的場域,實踐AI創新應用,最後,半導體射月計畫聚焦於AI晶片的技術研發,帶領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AI,而科技大擂臺則是透過比賽的方式訓練資料,也藉以培訓人才。
這個戰略涵蓋了硬體核心裝置、演算法技術和智慧應用的領域,硬體核心裝置包括晶片、雲端運算系統、終端應體,演算法則是包含語音辨識、影像辨識等技術,在智慧應用領域上包含金融科技、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面向。
(圖片來源/科技部)
科技部臺灣AI策略可分為5項:AI研發平臺、AI創新研究中心、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半導體射月計畫和科技大擂臺。
科技部打造的AI生態系
為了支援產業具備開發AI應用的能力,科技部的策略涵蓋了人才培育到平臺的建置,而執行演算法需要的運算能力,則是由科技部投入資金建置AI主機,由AI主機供應學界和業界開發AI應用所需的運算力。前已經先完成了AI測試平臺、可供AI實驗室和進行科技大擂臺競賽所需的計算資源。
人才的部分,一方面補助博士級人才到矽谷,去年已選出35人,派赴美國IBM、Nvidia和多所大學研習,也邀請資深學者來臺開設短期課程。另一方面,科技部於今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4大AI創新研究中心,AI核心技術、智慧服務、智慧製造和生技醫療領域,分別設置在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成功大學等4所大學,並計畫能夠將業界真實的問題帶入中心,而科技部賦予這些中心的任務,也是要能協助解決業界的問題,找出處理數據、訓練模型的方法,藉此也能培訓更多AI人才。除此之外,也計畫用4年20億元投資,在中科和南科打造智慧型機器人的自造者基地,並舉辦機器人競賽。
而以研發先進AI終端晶片(AI Edge)技術為目標的半導體射月計畫,也開始進入計畫徵求階段,計畫在4年用40億元來協助,吸引更多企業投入AI半導體軟硬體的研發。除了多項計畫,科技部也舉辦了獎金多達2千萬元的科技大擂臺競賽,光是去年10月「與AI對話」主題的熱身賽,就吸引了149隊學生隊參加。正式比賽已在去年底開始報名。
半導體射月計畫是科技部勾勒臺灣AI戰略的關鍵行動,除了研發先進AI晶片外,尤其鎖定IoT產業所需晶片,也希望能發展軟體協作平臺,也要建立臺灣的次世代記憶體系統自主開發能力,以及開發新興感測元件的製造生產能力,另外特別,希望能發展出內建卷積運算架構、寬頻或射頻無線元件、醫用元件、攜帶型感知元件等可用於AI終端設備的元件。
為了吸引更多科技人才來臺和新創產業發展,去年也展開多項相關修法工作,例如要推動「頂尖人才科技簽證」,放寬新創進駐科學園區的資格,修正科學技術基本法,來放寬股票處分限制,或是讓研究人員兼職的相關規範更明確等。
對於大學,科技部也鼓勵跨國產學交流,去年已經補助了15所學校成立國際產學聯盟,涵蓋AI、半導體、金融科技、農業科技、智慧製造等新興領域和多項熱門科技,像是生技、綠能、材料科學等。
在應用面向,雖然臺灣發展腳步不如國外,但是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未來AI機器人將會有影響力,所以科技部希望先儲備相關的人才,由科技部帶頭一段時間後,等到廠商慢慢跟上來後,之後再將廠商真正的問題帶進來,由政府來協助廠商解決問題。
另外,對於AI應用所需的資料,科技部也沒有忽視,從去年開始,科技部就著手收集資料,從產業未來不同的應用中,挑了幾個較為迫切需要的資料先收集,像是醫療、金融和自駕車等領域。陳良基認為,語音是人類與AI系統重要的互動方式之一,科技部與公視和一些廣播電臺合作,將上千個小時影片的語音資料當作資料集,再透過比賽的方式來訓練資料庫,打造臺灣在地的AI語音辨識系統。另外,科技部在自駕車的領域上,也有預先收集的訓練。
「沒有一個資料集是全部適用的!」陳良基表示,AI應用場景不同,要訓練的功能也不同,因此,資料是獨特的, 科技部主要是提供通用型的資料,由業界加入自己獨特的資料,加以訓練打造出不同的AI應用。
科技部預計將會打造一個資料中心,架構上用產業類別來分類,提供產業通用型的資料來訓練AI模型,企業也可加入自己較為機密或是獨特的資料,來訓練自家的AI應用,也因此,科技部也會提供AI運算主機來支援企業在訓練上所需的運算力。
展開跨部會合作,擴大AI產業實際應用
去年打底的AI基礎計畫,逐步在今年陸續展開,為了讓2018年成為AI實踐遍地開花的一年,科技部開始推動更多的跨部會AI合作計畫。
例如,科技部與農委會開始大力推動智慧農業,要將AI應用到農、漁、畜牧業上,尤其要來解決如環境、耕種和保鮮的問題。文化部也和經濟部、科技部聯手,發展臺灣虛實混合實境(AR/VR/MR)的研發,建立GPU算圖平臺基礎架構,來支援提供動畫計算、AR/VR計算,甚至是即時算圖所需的計算資源,來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的創新。
科技部也和經濟部正在規畫一個新的「AI 101」計畫,徵求業界提出遇到實際遇到問題,以計畫的方式找團隊來合作解決問題,探索公司面臨的問題用AI技術來解決是否可行,確定可行且測試完之後,企業就能夠將AI技術導入自家的服務或是商品,由科技部扮演前瞻的科技探索角色,替臺灣產業探索新科技,去除掉風險後,讓企業可以大量地投入。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媒合AI人才與產業界的方式。
其他也正在進行中的跨部門計畫還有科技部與金管會合推的「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交通部、環保署合作的「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要來發展AQI氣體感測元件,進而帶動相關新創。
陳良基認為,從應用面來看,全球主要聚焦於自駕車、醫療和金融,雖然臺灣沒有特別鎖定行業來布局AI,不過,他建議,可以從這幾個主要應用所需的原件和系統來檢視,臺灣若還沒準備好,就要趁現在應用還沒完全大爆發之前,先投入學術,以及產業的資源,「科技部在布局AI策略上,是由這個概念出發。」他說。
簡單來說,科技部整體的AI計畫即是環繞半導體產業而生,目標是讓臺灣的半導體業做好準備,等到不同領域的AI應用都成熟之際,臺灣就可以成為AI零組件供應商。
更具體來說,科技部將會以台積電為首,來製造發展AI所需的晶片,像是邊緣運算的零件,等到人力和技術到位後,就能夠來支援臺灣業界發展AI應用。文⊙王宏仁、何維涓
from iThome 新聞 http://ift.tt/2o8FcZ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